Q:你是學者從政,擔任政務委員三年多來,有什麼心得?
A:這三年來,倒是我人生中最沒有挫折感的時期。
在行政院我審查過一百多個法案,大概這幾年財經改革的法案,我都有參與。最花時間的法案,說來大家很難相信,竟是「零售市場法」,因為這是新法,對市場影響大,破紀錄開了九次。農業金融法也花了相當的時間,因為時間緊迫,壓力不小。
審查法案所需的能力,和我在學術界所受的訓練相同,要整合、協調相關單位,逐字推敲條文,「得」、「應」一字之差,對市場的影響大不相同。這和學術研究的精神是一樣的,所以我很習慣。
Q:接任經建會主委,心情如何?你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A:從前副院長林信義手中接棒,心裡感到沈重,要做得比他好,很難。有人怕我會難以施展,其實各部會首長都知道,我有院長的授權,所以協調不會有問題,何況大家都是老朋友了。和總統的財經顧問或是行政院的「財經小組」,未來相處也應該沒問題。
經建會的工作主要是擬訂國家整體經濟方向,以及跨部會協調工作。我以前在學術界當行政首長,其實就是chairman,因為學術界大家一樣大,你的工作並不是指派工作、下命令,首長其實是最後一個講話的,所以大家的意見你都要能夠包容。到了經建會,我的角色也是一樣的。
現在政府的財經團隊己經建立了良好默契,我和企業界也有很好的互動,未來我希望經建會能做「協調的重鎮、經改的先鋒」,讓台灣的經濟能進一步躍升。
Q:新官上任,你有哪些推動計畫嗎?
A: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經濟必須改革。我希望在改革中求績效,做到「外圓內方」,外圓是規畫要完備,內方是改革要有原則和魄力。
經建會要替國家做夢,但做夢要面對現實環境。台灣需要經濟轉型,我們不怕競爭,只怕沒有競爭力。要有競爭力就是要有軟硬體的建設。
當我們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需要的基礎建設不一樣,所以要推動「新十大建設」,這是硬體建設,未來我們會和立法院進行溝通,早日落實。軟體建設是指經濟體制需要改變,很多過時的法令需要鬆綁,進行改革。
另外,台灣有條件,也有能力成為亞太籌資中心。自游院長上任後就一直從事金融改革,前一階段政府注重銀行的呆帳處理,下階段要對金融事業做體質調整,強化公司治理和內控,讓敵意併購能夠發揮市場作用。等到金融機構體質改善後,我們就可以鬆綁業務、開放資金流動。這些我們都可以來做。
高就業的服務業也要發展。我們服務業產值已占GDP的68%,但就業比例只占58%。最近發展較快的金融服務業,是高產值、低就業,所以我們還要拓展一些適合中高齡、低教育者能就業的服務業,像是照顧服務產業、休閒產業、觀光等,這樣才可以降低失業率。
Q:你怎麼看兩岸經貿未來的發展?
A:大陸是我們全球布局中一個很重要的據點,但不是唯一的據點。未來大陸應該會繼續高成長,但高成長,也有高風險。過去政府比較用管制者、管理者的角色來處理,其實純粹從經濟觀點,政府應該做資訊提供者,政府蒐集資訊比較容易,我們提供充分資訊,廠商可以做正確判斷。
現在大家流行講BRIC(B是指巴西,R是俄羅斯,I是印度、C是中國),其實最後應該再加一個E,就是東歐,這些新興國家也是台商的機會。比如說印度,它發展高科技和我們很相像,如果雙方合作,也許有另一種發展空間。
我希望建立資料庫,提供廠商更好的資訊。如果廠商想去哪裡投資,我們可以聯合一起去。以前「南向政策」或是巴拿馬投資經驗,政府常常只做「點」的工作,鼓勵業者去了之後,政府就走了。未來我們不只鼓勵他們去,政府還要在背後繼續支持,解決他們的困難,讓他們生存下去。這件事我們可以聯合經濟部等部會共同來做。
Q:游院長表示將親自領軍拚經濟,未來財經政策會不會變得由上而下?
A:很多大的政策方向應該是上面決定,執行面由經建會來規劃。上面的人說我想吃牛肉,下面的人就會建議,如果要吃牛排的話,怎樣的吃法最好,是煮的、炸的、還是煎的,然後我們負責來cook,這就是分工。
但也有不少規劃案是經建會主動提出來的,這本來就是我們的責任。例如有經建會同仁研究發現,未來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需要解決,高齡化社會和發展長期照顧產業也有關,所以他們就去規劃該如何發展,再送建議案到上面去,在適當時機,就會變成政策。所以政策有時候由下而上,有些由上而下。
Q:有人認為你政策配合度很高,但當你的專業見解和行政院長不同時,你會如何處理?
A:院長會聽建言的。有時院長的構想很好,但實施時機不是那麼恰當,我們會很誠實地跟他報告,院長是相當open-minded,不會堅持己見,我們共事的經驗很好。
Q:大家都說你人太溫和,可能應付不了立法院,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A:哈、哈、哈,我準備好了。我沒有口才、也沒有口水,所以立委們也不必跟我打口水戰。
我是比較屬於害羞型的,我希望立委們不要欺負好人,我想他們大概也不忍心欺負我。(林美姿、張元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