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附近的農村莆藍,是我妹妹隨她的丈夫做貧農,受苦受難的地方。這次她帶我去「觀光」帶「憑弔」,即使我有機會住進北戴河的「外國專家休養所」,避開了那幾天北平高達三十八度的酷熱,也趁此看到了這「中國裡的外國」。
北戴河是很漂亮的。
一所又一所椰比鱗次的「休養所」也整理得花木扶疏。只是那些單位門前的招牌、商店豎立的廣告牌,時常使我這過客看得目瞪口呆,不解其意。
中國裡的外國
「休養所」當初是指某些特殊性質的工作人員,必須按時檢查身體,休息一陣,以恢復健康。但是,當你看到「石油休養所」、「有色金屬休養所」、「華北電力休養所」之類的字樣時,不禁會引起你的疑問:「石油和電力都太累了嗎?」、「有色金屬生病了嗎?」尤其是當你看到「醫藥休養所」的時候,更會覺得奇怪,「難道說,醫藥也生病了嗎?」
不知為什麼不把這些占地寬闊、設備不俗的地方,稱為「招待所」。如果稱它們為「石油公司(或工廠員工)招待所」、「有色金屬工廠員工招待所」、「醫藥界工作人員招待所」,是不是意義可以明確一點?
當然,陪我去「休養」的妹妹並不贊成我這麼挑剔--大家都這麼用,誰不懂?
說的也是。我願意放棄我的挑剔。畢竟你是好多年沒回大陸了,懂什麼?
所住的「休養所」附近有一處優美的風景區,叫「鴿子窩」。這處風景之美,果然名不虛傳。導遊手冊上特別介紹曹操為這裡寫的一首「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魏武的詩,氣勢雄渾,十分耐讀,可惜手冊上印的那些簡體字,使原詩古意盡失。
因而使人擔心,當他們的青年有機會讀到原詩時,反而不認識那些繁體字。因此大家正在建議,書寫不妨用簡體以節省時間;印刷即應該用繁體,才不致使大家無法閱讀圖書館中的藏書。
有許多簡體字,使你看了啼笑皆非。「北戴河」變成「北代河」,使你不知那是什麼地方。一家餐館門口,豎著一個長方形的大廣告牌,老遠就向行人顯示它的「正宗冷面」。乍看之下,使人想到那「冷面」二字是「冷面冷心」的形容詞,而且還是「正宗」的「冷面」。當然,知道的人會瞭解,它是說:「正宗的韓國冷麵(面)」。
中國字被掏心挖肝
簡體字簡到大家胡亂造字。一家商店門口寫著「小賣ㄗ」。我問妹妹,這是什麼?她說這大概是「小賣部」。有人以為既然可以把字簡化,何不索性多省幾筆?於是「部」,就變成了「ㄗ」。那麼「理髮部」就是「理髮ㄗ」了。
「幼兒園」是「幼ㄦ園」。你只要想到注音符號的「ㄦ」就可以明白。可是他們又不用注音符號,而是用漢語拼音。於是你可以在「全脂奶粉」一的字樣下面,看到鄭重其事另加一行CHUAN ZHI NAI FEN的拼音,不知道是怕中國人不認識中國字呢,還是怕外國人不認識?如果是為了外國人,請問他們看了這一行拼音之後,就會知道那是什麼嗎?
中國字是一種藝術,它本身就有畫面之美,著重均衡以及整個字的組合給人的視覺反應。而簡體字中有很多帶有「厂」的字,都被挖心掏肝,以求簡化。「嚴」變成「 」「產」變成「 」,「廠」變成「厂」。雖然看的人可以理解,但對一個字的本身來說,就失去了端莊與平衡,給人以丟盔卸甲的感覺。
在書寫的時候,固然可以節省時間,更可以用書法把它美化,而不致有太大的問題;印刷出來即為了刻字的時候要求其方正,而缺點畢露,更時常使人產生錯覺,以為那是日本字。
我也相信,大多數人對簡體字並沒有什麼反感,因為它確實節省時間,很多簡體字也早已為大家所慣用,當然不必固執。問題似乎大部分出在印刷而不在書寫。例如言字旁的字,我們平常都早已寫作「 」而並不產生問題。
但是在印刷體方面,如果也改成「 」,就會有問題。最常見的一個「設備」的「設」字,改或簡體之後,成為「 」。書寫的時候,並不會與「沒有」的「沒」字發生混淆,但印刷體即因為字小,又沒有筆鋒的幫助,「 」字就很容易被人看或「沒」。於是,「本所「 」有理髮部、餐廳、醫療部」等等的宣傳文字,就會經常使人看成是「本所「沒」有理髮部、餐廳、醫療部」,而必須回頭重看一遍,才可以明白。
「山海關」無關可守
「胜利」的「胜」字,和原來的「勝」,在視覺氣勢上,不可同日而語。「勝一有「力」的支撐,「胜」卻把重點移到了旁邊的「肉」部或「月」部,而不能再在字典上屬於「力」部了。給人的感覺也好像是屬於生理上的一個字而完全失去了美感。
「山海關」三個字,本來氣勢雄偉,古意盎然。到了導遊手冊上,「關」變成了「 」。好像拆去了大門,只剩下「鎖頭」,也就無「關」可「守」了。那個孤零零的「 」字,好像剝了腳爪的螃蟹,赤裸裸、光禿禿,失去了屏障。
「關」一定要站得穩穩當當才行。把一個莊嚴的「關」字去了皮,只剩「 」,變成一種滑溜溜、不設防,失去保護的可憐相,真使「天下第一「 」失色。
如果你知道什麼是「 斤」,什麼是「副食斤」,那你就有資格做大陸人了。附近一家市場,左邊門上大書「百貨斤」,右邊門上大書「副食斤」。
其實「斤」乃是簡體字的「 」(聽)。因為這門上所寫的是美術字,把應該有筆鋒而顯得柔和的地方都硬化了。「 」本是「厂」裡面加一個「丁」字,如果是書寫,可能很容易分辨。但寫成美術字,則斜、垂、撇、鉤,都成直角與方形。為了把字體圖案化,更免去了那「丁」字下面的一鉤。於是就變成直楞楞的一個「斤」字。實在糟踏了中國字。
其實,大陸各處名勝古蹟遺留的前人題字及匾額,觸目皆是。即使一個平凡的亭子或不起眼的小廟,都會有字跡蒼勁、古意盎然的匾額或對聯,襯以黑底金字,真是典雅莊嚴,多少優美的文化都蘊含在這些觸目皆是的字跡之中。
樹小房新字不古
北方社會流傳一句形容暴發戶沒文化的話,說是「樹小、房新、字不古」。「樹小」表示房子剛蓋好,沒來得及讓樹木長大。「房新」表示剛剛有錢,不是有根基的老家庭。而最重要的重點在於「字不古」。一切的對聯、匾額與題字,如缺乏古老蒼勁之美,都說明這家住戶沒唸過多少書,缺少傳統文化的薰陶。
「樹小房新字不古」是很輕蔑的一句形容詞。中國大陸幸而擁有極其壯觀的大樹和古字,到處都可看到古代帝王、書法名家以及詩人、文人、名臣、名將的題字、對聯、匾額或碑碣。中國人對「字」的欣賞深度,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如果繼續聽任後代胡亂施為,那就太對不起祖先了。
(羅蘭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