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反轉,超乎大家想像之外,」陽明海運業務長張紹豐說。今年以來,貨櫃運價一路砍殺、較年初下跌5成,現在甚至連長約價都面臨重談。難道,貨櫃三雄真的敗象已露,沒法起死回生了嗎?其實,還有這三個轉機點……
「最近全球經濟、市場的反轉,是超乎大家想像之外的,」陽明海運業務長張紹豐在最近的法說會,開宗明義指出。
本來,貨櫃航運還期盼第三季旺季、各地塞港,能替運價帶來支撐,想不到,卻是迎來一波又一波更嚴重的下挫。
9月9日,最新公告的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指數),周跌幅竟高達10.03%,若從年初起算,運價更是從高點腰斬,下跌49.8%,剩下2562點。
不只現貨市場運價下跌,更糟糕的是,原本和客戶談好一年以上長約,有合約運價護體的航商,恐怕這張保命符也要失效。
張紹豐解釋,由於年初海運市場樂觀,航商和客戶談的長約運價都相對高,但隨著現貨運價快速下墜,雙方現在也不得不面臨部分合約重談壓力。
現在投資人都在問,若消費、貨運需求持續下修,究竟運價何時才有機會觸底?未來, 若連長約護體都失效,貨櫃航運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嗎?
運價砍到腰斬,背後兇手是誰?

pexels。
一、全球經濟趨緩、貨物大幅變少:
首先是全球經濟趨緩。一位國內法人指出,貨櫃船運送全球八成物資,是最能反應景氣的風向球。然而,目前明明歐美塞港、船舶供給減少,運價卻仍不斷下殺,可見現在船多貨少,「全球景氣、消費需求真的很不好,這才是重點。」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下修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恐怕剩下2.9%,其中貨櫃船重要航線的美國、歐元區,經濟成長率甚至雙雙低於1.4%,已不見2021年5%以上榮景。
經濟趨緩,通膨又壓縮消費力,已反映在美國貨物進口數據。NRF(美國零售聯合會)近日指出,未來美國貨物進口量預計會較去年衰退,甚至2023年1月都要延續這波衰退格局。
二、明年供需情勢反轉,運價提前反應:
其次,是海運市場的供需反轉。綜合全球三大航運機構的最新預估,明年大量新船下水,海運市場供給成長率可能落在7.1~8.2%,但需求成長率卻只有2.6~2.9%,遠不及供給成長。
「大家光看這個數據,會覺得明年供需差距會拉大,對船公司壓力也會大一點,所以市場目前也許有一點過度反應,運價殺盤稍微重一點。」張紹豐說。
當然,現在市場盛傳的塞港、疫情,導致船期延誤,仍會抵銷掉部分的供給,只是未來這些短期因素是否逐漸消失、回歸常態,誰也說不準。
三、中國不放棄清零,重創出口:
原本外界推估,中國會在第二季放寬清零政策,走向疫情共存。但沒想到,8月疫情升溫後,中國再次大舉封城,甚至有超過30座城市受影響,自然也連帶衝擊工廠、物流、港口運作。
除此之外,中國時不時的限電,也同樣衝擊供應鏈及貨運,「這對我們貨物出口壓力也是比較大,」張紹豐說。
貨櫃三雄能起死回生嗎?三轉機看曙光
要看貨櫃航運轉機,長榮、陽明分別有指出三個關鍵:
轉機一、觀察俄烏戰爭、美國期中選舉、中共20大
未來市場要轉好,得先觀察全球重大政治事件、戰爭走向。首先是俄烏戰爭,目前戰爭仍是全球通膨一大元兇,且尚有俄羅斯反制歐洲天然氣供應的未爆彈。
張紹豐認為,戰爭結束,全球經濟才有止穩反彈機會,而歐洲的通膨和能源危機也有望趨緩,進而重啟貨物運輸需求。
其次,美國期中選舉也牽動美國西岸碼頭工人勞資談判。過去,每年年中的美西碼頭工人換約談判、抗議罷工,被視為是海運業塞港加劇、有利運價上漲的利多,但今年雙方談判卻意外平和,並未爆發罷工。
業界推測,美國總統拜登為了壓通膨、顧選情,很可能早已安頓好勞資雙方,確保期中選舉落幕前,不會引發罷工塞港潮。但也意謂,選舉過後可能談判有變數。
最後則是中共20大,目前中共強硬的封城措施重創物流。業界研判,或要等10月中共20大落幕後,清零政策才可能緩解,進而替貨櫃航運創造需求。
轉機二、環保法規上路,有望調節供需狀況
長榮總經理謝惠全指出,雖然市場上大家看到明後年新船多、市場恐供過於求,但多半卻忽略2023年IMO(國際海事組織)環保法規所帶來的運力淘汰。
根據IMO新規中的CII(碳排放強度指標,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如果船舶碳排屬於E級,便需要立即改善,否則就會面臨無法航行、淘汰窘境。
謝惠全分析,目前全球20年以上的老船約占10%,而全球幾大航商中,初估有5~10%的E級船必須淘汰。就算明年運力增加8%,其實也未必如外界想的可怕。
況且,現在全球碼頭、航線已大致固定,不大可能隨意新開航線、蓋碼頭,大幅增加運力供給。所以多數航商會用新船取代舊船,不會過度增加船舶及艙位。
現在,航商反而關注的是,如何強化船隊節能減碳,一來因應環保新規;二來更是替碳稅未雨綢繆,一旦未來碳稅開徵,不環保船的營運成本將會是「天價」。
轉機三、聖誕節消費旺季到來,盼減緩庫存危機
過去兩年,許多歐美品牌商深怕船期延誤、來不及上架商品,所以拼命下單進貨,卻也引發如今高庫存危機,甚至有許多過季存貨,現在必須降價拋售。
不過謝惠全認為,將來不論聖誕節、開學消費季,甚至明年春夏新品,其實這些消費需求依舊存在。如果品牌商能消化過季庫存,其實未來消費、貨運依舊可以期待,不會全數消失。
在轉機來臨之前,幾大航商也各有對策:
好比陽明透露,目前公司對應塞港、船期延誤,不會再像過去刻意去趕船期、力求滿載,反倒選擇維持原有的經濟航速,讓部分船舶保持空班,也藉此調節供給。
謝惠全則指出,差異化服務也是航商突圍一大關鍵。因為對客戶來說,如果只是基本的載貨,各家航商其實差異不大,最終只會淪為價格戰。但若航商能提供數位化工具,更精準即時服務,其實就有在市場上搶載更多貨物的利基,這也是長榮還能維持九成五以上裝載率,甚至貨物滿載、不輕易砍運價。
面對前途未明的市況,航商必須善用現金布局,並在不斷下跌的運價中尋出路,等待轉圜契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