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聞鼻嗅出時代脈動

李宛澍
user

李宛澍

1999-05-15

瀏覽數 4,050+

新聞鼻嗅出時代脈動
 

傳播業是十足符合新人類時代精神的領域,需要溝通能力、創造力、表現慾、掌握科技、快速、創新、多元等特質,加上資訊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傳播科系稱得上是明星科系。

多元入學管道開放後,傳播科系老師面試高中生時,發現媒體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讓學生對傳播科系存著不實際的想像:

「我想當主播,就像張雅琴那樣。」

「我念大傳系的志願是當明星,可以上電視。」

不少高中生把新聞系和電視上光鮮亮麗的主播畫上等號,或以為大傳系的出路是演藝圈。實際上,傳播科系涵蓋的範圍廣大,不論是傳統的報紙、雜誌,或是新興的電子報、互動式多媒體,都是資訊傳播的媒介和產品。

重視理論或實務一直是爭論焦點

台灣的傳播教育在近十年內快速發展,增設院、所、系、組,學生人數增加。除了早期的新聞、廣電、廣告、大眾傳播科系外,更從中細分出視聽傳播、影像傳播、公共傳播、口語傳播、傳播管理、傳播科技、視覺傳達設計等。這現象反映新媒體出現,既有媒體界限逐漸模糊,傳播領域分工更細緻化。

台灣傳播教育的走向原本就比較重視實務傳統,尤其教學課程多偏重技術,幾乎大一就開始接觸技術訓練,強調實務操作,便於一畢業後馬上可以投入就業市場。

國外情況卻截然不同。以歐洲的傳播教育為例,傳播學是大學的通識教育,和社會學、經濟學、文學、藝術並列。美國大學不像歐洲那麼學術取向,認為新聞工作者的養成需要訓練,因為如此,傳播相關學分數通常少於畢業學分數的四分之一;同樣的數字在台灣則超過二分之一。

傳播教育到底要重視「理論」或是「實務的訓練」,一直是台灣傳播教育的爭論焦點。自從八十三年大學法通過後,必修課交給大學自主,這兩年間,課程鬆綁的效應在傳播科系的課程內容上發酵。

去年開始,政大傳播學院大幅度修改修課規定,聯招時仍以新聞系、廣告系、廣播電視系三系招生,但入學後以不分系的方式修課,大三、大四則修習兩個學程,一個是系上認定的學程,另一個學程可以自由選擇。前兩年先奠定通識基礎,後兩年再修專業課程。

新制度實施後,引起部分學生抗議。由於所有課程打散,若碰到課程衝堂或修課人數限制,只好晚一年修課,影響學生權益。「這個方向是對的,只是剛開始執行難免有瑕疵,」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鍾蔚文說,好的新聞系不是職業學校,透過前兩年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之後再訓練分析、策劃、批判和創造的能力,「教育不是只著眼他們畢業後的兩年,而是要培養一生的潛力。」

從今年開始,聯考榜單上看不到銘傳大學新聞系,因為傳播學院以不分系方式錄取學生,一、二年級修核心課程,三年級再根據前兩年的成績,選填新聞系、廣播電視系和廣告系,這是將通識教育結合專業教育的折衷做法。

課程反映市場的變化

傳播科系的就業導向清楚,多數學校都重視實務訓練。「我們不實施精英教育,而是要讓最後一名都能就業,」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彭懷恩指出,私立學校要讓學生在就業市場有競爭力,免不了加強技術性課程。

即使是加強技術訓練,傳播科系也意識到學生必須有整體的分析和企劃能力,而不是只以專業技術自重。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平面、廣播和視覺媒體三組,以前只教相關的理論和技術,現在則加入行銷的訓練。「當前媒體環境強調包裝、行銷,學生必須有整體企劃的能力,」文化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沈慧聲說,課程反映的是市場的變化。

媒體市場蓬勃,變化快速,傳播科系的因應之道是把影像媒體、電子媒體和多媒體成立新系,或是分組教學。平面媒體中仍是以報業為主要重點,近來,雜誌、出版的編輯訓練也逐漸受到重視。

念傳播科系是多采多姿又忙碌的大學生活,因為傳播科系的特性就是與人互動,接觸新訊息,組織材料,表現出來,學習中不斷碰觸新的經驗,生活很難一成不變。

另一方面,傳播科系重視實務,學校的實習刊物、實習電台和電子報都是在學時要練功夫的地方。這種一邊上課、一邊實習的生活,經歷過的人最普遍的印象就是「忙翻了」。部分傳播科系在畢業時需交畢業作品或小論文,則是收割四年的成果。

傳播行業可以實現許多夢想,可是也很殘酷,沒有持續地充實自己、跟上時代脈動,就會失去舞台。沈慧聲提到,不少學生在學校時以為只有學技術才有用,出去工作一、兩年,才發現以前視為無用的理論是深化內容的基礎。

「加強其他的知識基礎,可以反過來幫助傳播工作,」彭懷恩舉例說,如果有音樂的知識,可以拿樂理的比喻來寫政治人物的關係。同時,因應國際化的趨勢,外語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念傳播科系不只要學會專業技巧,不斷充實知識內涵才是不被淘汰的不二法門。

就業出路

各類媒體興起,傳播市場的大餅愈來愈大,同時,媒體快速起落興衰,工作職場較其他產業不穩定。

傳播行業是一個蘊含極大能量、爆發力大、環境變化也快的十倍速環境,無論你身處傳播產業何處,都得隨時嗅到時代的趨勢,不斷補充被工作消耗殆盡的知能。

新聞系主要訓練記者、編輯;大眾傳播系含括的範圍廣,媒體工作、行銷企劃、溝通技巧都是;廣播電視電影系則是訓練這三方面的製作、企劃、執行人才;有的廣告系也包含公關課程,畢業後主要是往廣告界、公關服務發展。

口語傳播系是教溝通理論和溝通技巧的應用,訓練出來可以做遊說工作、政治傳播、主播、組織管理;資訊傳播則是研究資訊化社會的相關影響,以電腦資訊做為傳播管道的技術;平面傳播或印刷系通常分攝影和印製,前者可當攝影記者,後者從事印刷相關工作。

學校所學只是跟上產業的變化,重點還是那句老話:「在學校學會釣魚的方法,出社會才能釣到很多魚。」

進修﹕新聞、傳播相關研究所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新聞系﹕記者、編輯、企劃

大眾傳播系﹕媒體工作、行銷企劃

廣電系、視聽傳播系、影像傳播系﹕廣播、電視、電影從業工作、影像工作

廣告系﹕廣告公司、行銷

口語傳播系﹕行銷、政治傳播、公關、組織管理、主播

公共關係系﹕公關、行銷、企畫

工業關係系﹕產業公關

資訊傳播系﹕多媒體技術、網路媒體

平面傳播系、印刷系﹕攝影、美術編輯、印務、設計

瞭解各種媒體環境,

 才知道興趣所在

陳瑋琳,六十三年次,政大新聞系畢業,當過電腦雜誌編輯、電台記者、電台企劃,一度跑到網路咖啡企劃活動,現在是傳播公司企編組組長,想在廣播天地發揮所長。

   ◆   ◆   ◆

我畢業快兩年了,翻開履歷表可是洋洋灑灑一大篇。

畢業前在一家電腦雜誌當採訪編輯,畢業後,回南部當過電台記者、電台的節目企劃,也曾經想放棄這個圈子,到網路咖啡當活動企劃。在南部待了七、八個月,發現自己實在和南部的媒體圈格格不入,又回台北做了一年多的廣播節目企劃工作,這個工作是我目前最久的紀錄了。

我也曾懷疑地問過自己:滾石不生苔,對工作這麼沒定性是不是在自誤前途呢?可是媒體環境的多樣性,讓我覺得學院派的東西和就業市場差好多,我一直在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我現在的工作是執行廣播節目的前製工作,幫主持人企劃主題、邀請受訪來賓、確定錄音時間,帶狀節目一週六天,每天兩個主題,題材消耗又多又快。除此之外,還得幫節目的贊助廠商企劃活動,例如幫唱片公司安排節目專訪、和聽友玩fax-in、call-in的遊戲。

這些工作雖然和當初在學校的訓練不怎麼相關,可是,老師教的觀念卻很受用。以前在學校聽老師講「根據閱聽人的喜好」,現在企劃廣播節目要根據目標聽眾的喜好安排節目內容,才知道這句話的道理。

至於「消息來源」在我的工作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從各種人際接觸中,瞭解大家在談什麼、關心什麼,才能抓住話題;另一類人是我上節目的來賓,事先的溝通才能擬出清楚的企劃內容,以前的採訪訓練這時就能派上用場。

「建立資料」則是透過各種主題,把聯絡過的人脈分類,今天要談旅遊,馬上就可以找到相關的受訪者。

新聞系不成文的傳統認為記者是最好的工作機會,尤其是大報政治線的記者。我雖然是念編採,後來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廣播,除了一路走來的曲折,還有著「不務正業」的壓力。

如果再念一次新聞系,我會讓自己多接觸實習單位,在學校的時候就去瞭解各種不同的媒體環境,搞清楚自己的興趣。以前因為師資而選擇採編組,如果重來一次,我會去讀廣電組,並且和老師建立更多溝通。

總體而言,我還是很感謝新聞系的訓練,至少我的口語表達、使用電腦的能力和做事條理在工作職場上都沒問題。

(李宛澍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