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技職院校高中生的新出路

李宛澍
user

李宛澍

1999-05-15

瀏覽數 6,350+

技職院校高中生的新出路
 

台灣的技職院校在這兩年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量變與質變。

產業結構轉變,對高級勞動力的需求終於反映在職業教育的體制上,技職教育就像一個以往不被重視的瘦弱小孩,突然一下子要長高、長壯,承擔成人的責任。

十年前,台灣技職體系的高等教育只有一所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就是現在台灣科技大學的前身。即使如此,一般人對於這所位在台大旁邊的學校印象模糊,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主任張宏展回憶十幾年前剛回國,要去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應徵教職時,計程車司機以為他是要到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

和普通大學「搶學生」

台灣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分水嶺是在國中畢業時,三○%的學生考上高中,七○%的學生進入五專和高職。三年後,普通高中的學生有六○%以上可以進入大學,原本應該是要投入就業市場的高職和專科生,在社會文憑主義的壓力和經濟轉型後對人才需求提高,只好去擠錄取率不到兩成的技術學院。

兩年以前,台灣工業技術學院還是高職和五專畢業生少數的技職體系升學管道,直到吳京任教育部長時,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目標下,讓辦學良好的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原有技術學院改名為大學,才為在國中畢業就選擇技職道路的學生找到升學的出路,也被稱為除了大學聯招以外的「第二條國道」。

所以,短短的兩年間,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專科學校改制成為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部、普通大學附設二年制技職教育的學校數目都不斷增加,不少專科正在申請改制當中,預計到了西元兩千年,台灣技職院校的數目會超過五十所。

「以前,台灣走勞力密集的經濟型態,高職畢業就可以投入就業市場,現在時代變了,大家都走升學的路,」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主任王振興說,原本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變成升學導向也是可以理解的。

技職院校的增加除了提供高職、專科學生升學管道,高中生同時也是技職院校搶人的目標。去年七月,教育部法規會通過「技術職業院校法」草案,開放四年制科技大學、技術學院(一般簡稱「四技」)和二年制專科學校(一般簡稱「二專」)招收高中畢業生,以實務教學的特色和普通大學「搶學生」。

目前,普通高中畢業生在畢業一年後可以參加二技四技聯招,報考技職學校。其次,透過多元入學管道,應屆畢業生也能以申請入學的方式就讀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四技。以八十八學年度為例,有十所技職院校參加申請入學,總共招收五百四十八個名額,其中五○%是給高中生的。除此之外,在實務界和國立大學齊名的台灣科技大學表示,不久的未來,台灣科大也會開放部分名額加入大學聯招。

高中生升學的管道擴展到技職院校,可是,對大多數高中生很陌生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和一般大學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

培養工程師和實業家

重視實務教學是技職院校明確的目標。雲林科技大學教務長侯春看說:「我們不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我們培養工程師和實業家。」打個比方,實務和理論同樣在光譜的兩端,技職大學位在中間偏實務,一般大學則是中間偏理論。「learning from doing(從做中學)」幾乎是每個技職院校的口號。

台灣科大的主秘林英俊回憶他從台大土木系畢業時,服兵役當工程官,部隊丟一個便橋給他設計,他楞在那裡不會做,「要是技術學院的學生,他們就很熟練了。」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如何把東西做出來,如何解決實務上遇到的問題。

可是,單用實務取向和理論取向來區分技職體系和高教體系大學的不同是不夠的,因為它們的界線正在模糊當中。與產業界關係密切的元智大學說:「我們比科技大學還要科技大學。」不管是源自部分經費自籌的壓力,還是要讓學生在就業市場有競爭力,重視實務、爭取與產業界建教研發是目前大部分學校的主流課題。

重視實務教學本來是技職學校明確的目標,可是這種優勢正在被一般大學快步超前,台灣科大教務長陳希舜有感而發地說:「早年我們就走實務的路子,別人不以為然,像個小孩長大了,現在別人也反過來這麼走。」

不過,技職院校對於他們可以彎下腰、動手做的本事很自豪,「一般大學畢業生去就業,要花幾個月才可以上手做,我們訓練的學生一出去就可以馬上銜接,」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系主任邱元錫認為,既然已經投資這麼多教育成本,就不需要浪費緩衝期,省下的社會成本很可觀。

除了專業,也要人文

技職體系的科系是根據就業內容分類,每個科系都強調應用,商科和工科是兩大範疇,其他還有醫護類、農業類、美容、家政、幼保;近年來,設計、管理科系崛起。以前每個科系名字裡都冠「XX技術系」,以別於高教體系的「XX學系」,不過一年前,教育部同意各系可以自行決定把「技術」兩字拿掉,所以這種以名稱區分實務和理論的標籤已經逐漸消失。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實用取向的辦學目標下,技職教育都是設應用學科,自然不可能出現如哲學系、經濟系、社會系、物理系、數學系、文學系這類在就業市場沒有明確對號入座的基礎學科,即使有外語系也是應用外語。連帶顯示出技職院校人文素養薰陶的機制不足,反映出來的現象是學生在人際溝通、組織管理和創意上的缺乏,進入職場後,發展潛力受限。

「沒有專業,沒有前途。只有專業,前途有限,」這句話是技職畢業校友的感想,流傳在校園裡警惕學弟妹不要忽略專業以外的其他能力。近年來,技職院校都意識到這個問題,而以通識課程、鼓勵社團活動補充不足。以前學校演講找的人都是電機、工程方面的專業人士,現在則是安排名嘴講EQ、溝通技巧、愛情學分、組織管理。

與產業界緊密互動

以往高職、專科的職業教育只著重教學,缺乏與業界的互動,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曾經批評,「企業界之所以不重視技職體系的學生,部分原因是學校的教學與業界的需求是不符合的。」而現在,技職院校除了教學,還要做研發,合作的對象自然是產業界,如何與業界緊密掛勾則是有企圖心的技職院校積極努力的方向。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曾騰光重視課堂與實務的結合,規定學生在大三暑假要去校外實習。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則是和流通業者合作,實施「三明治教學」;學生先在學校接受基礎訓練,再到現場實務實習,再回學校接受進階的訓練,以三階段方式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南台技術學院與統一企業關係良好,雙方合作,學校電腦可以和台南幫的萬通銀行連線,瞭解銀行的操作情形。而學生的畢業作品找產業界相關人士擔任評審、打分數,已經是某些學校的傳統。

和業界的緊密互動在生活教育中也看得出來。雲林科大在週會時間安排有關「職業倫理」的演講;台北科技大學從台北工專時期就灌輸學生不要跳槽的觀念,也使得校友的工作穩定性受到業界喜愛。

不要以為技職院校的課業比較輕鬆,實務導向的教學得花更多時間在課堂以外。台灣科技大學的宿舍通常半夜兩點還是燈火通明,一方面高職背景的學生在基礎學科上需要補強 ,另一方面,很多動手做的實習或實驗經常要花更多時間。

技職院校的校園和一般大學校園相比,顯然比較冷清,因為學生花在功課上的時間不算少,而且努力升學的高職背景學生在活動上比較不活躍。

黃信夫去年剛從高中畢業,申請進入雲林科大念工業設計,他有點失望地說,本來以為上大學會很自由,結果現在是過著「金三角」的生活,每天在教室、餐廳、宿舍三點之間移動,因為功課實在太多了。

往高級勞動力發展

總體而言,技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與就業市場吻合,不過技職院校一下子膨脹太多,各校的落差仍大,理想和現實還有距離。專科學校改制的技術學院在師資上仍然不足,拖著五專的尾巴,沒有設立研究所,研發難以展開,主力還是放在教學。多數科技大學的成立時間尚短,大學風格尚待建立。急速擴張的過程招致「還沒長大,就又換一套新衣服」的批評,前教育部長吳京對於這個批評倒是樂觀地認為,總要先放鬆體制,學校的體質會慢慢調整過來,技職教育往高級勞動力發展已經是不可抵擋的趨勢。

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圍牆正在消弭,未來管道更開放時,高中生可以選擇進入技職大學或一般大學,到時候,不是技職和高教的聯招界線可以劃分的,所有大學都是在買方主導的處境下比自己的特色了。

適應環境,成為佼佼者

目前,高中生在技職院校還算是少數動物,雖然高中生已經有管道可以進入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可是在文憑主義和士大夫觀念下,職業教育還是難脫次等選擇的印象。

不過,隨著科技大學的辦學品質提升,以及產業界逐漸肯定後,技職院校是對實務教學有興趣的高中生可以選擇的升學路徑。

高中生在進入技職以前並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可是一般老師都對他們的潛力深具信心,高中生的數、理、英文基礎比高職生好,剛入學時,碰到應用課程會比較吃力,適應後,因為基礎好,表現往往是班上的佼佼者。

雲林科大電機系的林立協是班上兩位高中生之一,同學在高職的時候上過基本電學,老師上電磁學時無法顧到他的狀況,只好私下問同學。

他建議,學校應該在大一針對高中生有不同的課程,在還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前,自力救濟的方式就是暑假就開始把沒上過的基礎補起來。

(李宛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