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永續發展,不能只是聚焦觀光的人潮,而是從人潮中,發現未來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解決地方問題。
台灣的鄉鎮復興與發展,在過去經驗中,有很大的比例是透過觀光產業的基礎,將地方人文、地、產、景的元素,融入觀光市場深度體驗過程當中,間接的導入了人潮與錢潮的發展動能,帶動更多地方產業發展脈絡。
地方不能只靠短期的人潮,而是需要積累未來人才
久而久之,以觀光產業振興台灣的小鎮農村與部落,成為數十年來的台灣城鄉發展解方的方向與主流。
觀光產業是無煙囪的產業,對於地方長期發展,並不會造成過大的環境負擔。確實能夠帶動台灣城鄉之間可持續性發展。但是,因為長期的思維與作法過度流於形式後,缺乏積極的跨域、跨區、跨齡的協作經驗,反而近幾年觀光產業面臨同質化的問題,尤其在老街、商圈、鬧街與夜市的千篇一律狀態,對於未來發展都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當政府過度追求觀光人潮與錢潮,忽略了如何進行地方經營內容差異化的要求,導致大部分進駐的商家與團隊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與地方沒有太多交集,很大比例都只是批外面的貨,賣給外地的遊客型態,成為台灣觀光長期以來,品質與內涵都無法有顯著提升的狀態。
過度聚焦短期的人潮與錢潮,長期忽略地方特色與展現
近幾年,台灣的地方政府都熱衷於燈會舉辦,一場燈會活動數百萬的預算,上萬人的人潮,在燈會期間大量的湧入。菱瑯滿目的攤商,難以言喻的活動,喧囂熱鬧的舞台,無法形容的宣傳。
我們是否都應該重新思考,一個地方如果要長期舉辦觀光燈會背後,最重要的動機與理念為何呢 ? 而非只是年復一年的人潮、垃圾以及僵化的燈會內容呢?
短期燈會將人潮大量短期湧入之後,活動一結束之後,地方又回歸到人煙稀少、積弱不振的狀態。既然燈會無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復甦,也失去了文化傳承意涵,我們是否已經成為,為了辦燈會而辦燈會的形式社會?
年復一年的燈會,活動期間,熱熱鬧鬧;結束之後,又冷冷清清。
台灣的觀光產業發展,不應該只是關注每年創造了多少人潮,而是更應該積極關注人潮底下,究竟發現了多少人才才是。有沒有可能,當我們在地方舉辦燈會的期間,能夠順道舉辦地方環境、文化、產業、教育等相關議題的沙龍與活動?
如果前來參加燈會的民眾,願意特別再花時間,參加地方關懷的永續議題活動,他們很可能就是地方未來有機會持續交流與合作的人才! 因此,我們必須讓地方燈會成為家鄉,帶來更多外地人才進駐的入口才是。即使燈會結束之後,地方仍有機會與這些曾經關心地方的人們,進行未來更多討論與交流的機會。
如果我們身處燈會滿滿人潮當下,靜下心觀察將會發現,現場參加燈會的人們裡頭,它們裡面很可能會有學校老師,軟體工程師,藝術家或者律師等等,如果能夠透過地方發起的永續活動,引導大家在參加燈會活動過程中,願意特別播空參與,我相信它們可能不是遠方的客人,而是成為我們自己的家人。
因此,我們需要召集更多外地人們,讓地方成為大家的第二故鄉,大家帶著遠道而來的訪客,參與地方居民自身的永續行動的議題,才能夠回到屬於地方的主體立場,持續延續下去才是。
地方永續發展,不能只是聚焦觀光的人潮,而是從人潮中,發現未來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解決地方問題。
台灣鄉鎮未來需要創生,要聚焦的不再是人潮而是人才。我們究竟能夠如何創造更多人才,願意遠道而來的與地方居民長期關注的議題,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 我相信這才是明日創生應該積極思考與行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