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今(1)日發表2022產業政策白皮書,直指台灣正面臨五大困境,從全球疫情、貿易戰、俄烏戰爭引發之通膨、供應鏈、能源,以及台灣人力等問題。工總理事長苗豐強盼政府能正視台灣困境,並務實以「科學」方法解決,而非「政治」解決。
身為全國產業的重中之重角色,工總每年都會發表產業政策白皮書,今年是工總第15次發表。面臨當前國際上及國內產業發展的危機,工總認為台灣必需藉此次危機「轉骨」,助力台灣產業提升競爭優勢,才不會被市場淘汰。
工總理事長苗豐強直言,台灣正面臨五大困境,政府、產業、民間都需要正視。他強調,尤其能源、減碳等議題,要以「科學」方法解決,而不是「政治」方法。
今年白皮書共分有「產業政策」「能源暨環境政策」「賦稅暨金融政策」「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智慧財產權」「青年政策」等8個大單元。共提出74個議題、208項政策建議。
白皮書直指台灣產業面臨的五大困境與挑戰,工總對此提出九大解方盼產業衝破挑戰。
台灣產業的五大困境:
困境ㄧ、產業失衡
台灣過去三年在投資、出口、半導體三大領域表現不俗,其中投資台灣達1.6兆元、出口連續24個月正成長、半導體占台灣GDP比重近20%。工總認為均衡產業結構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協助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生產高值化產品,有助於台灣傳統與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
困境二、能源挑戰
我國自2016年起推動「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能源政策,但是當前我國能否在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20%、燃煤30%、燃氣50%的發電結構,各界並不表樂觀。工總理事長苗豐強指出,過去核能被認為是不環保,但是在GDP成長、環保及用電增加的矛盾下,需重新檢討環保的定義。
困境三、人口危機
台灣面臨的「五缺」困境中,缺才與缺工情況,長期來看,我國生育率造成的人口數急遽下滑,才是真正要正視的國安危機。
困境四、通貨膨脹與供應鏈變化
對產業而言,通膨除了物價上漲造成經營成本上升外,匯率升貶、供應鏈中斷,都迫使廠商調整生產模式以因應通膨危機。許多基礎建設出現廠商領標卻不投標的狀況,流標更成為常態,不懂對承包廠造成影響,公共工程進度也遭受到波及。
困境五、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風險
兩岸關係緊繃,官方交流停滯,但是經貿層面未曾中斷,兩岸去年貿易額高達2880億美元。兩岸經貿緊密依存,應延續雙方在經貿上的成果,互惠互利,才能確保台灣有更好的經營環境與生存空間。
九大解方:
1. 推動台灣為區域運籌中心
成立智財中心、營運總部中心及資產管理中心。
2. 打造海陸空新興產業體系
在半導體、5G外,加強推動電動車(陸)、離岸風電(海)及無人機、低軌衛星、太空(空)等新興產業,讓中小企業有機會切入新興產業鍵。
3. 加速基礎建設更新速度
美國去年簽署1.2兆美元基礎建議法案、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計畫要捲入10.6兆人民幣,基礎建設是各國競逐的新戰場,藉由新基建的建構,完善產業競爭力與提振國民生活水準。
4. 多元布建新能源,確保穩定供電
重新檢討台灣能源政策與發電結構,不論燃煤、燃氣、再生能源、核能、氫能、冷能都能列入考量,才能確保2025年供電無虞。
5. 全力推動低碳轉型
建立國際接軌法規與制度。
6. 解決少子化危機與人力資源不足之困境
7. 協助產業應對通膨與供應鏈重組
趁勢將台灣的製造與商業模式輸出,對台灣產業國際化是相當正面,並與傳統以往的投資、製造模式進行區隔。慎選國際合作伙伴。
8. 掌握國際經貿趨勢,強化新南向政策效益
建議透過雙邊交流的方式參與與進行合作,包括與我簽定經貿協定的新加坡、紐西蘭,或是在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下與美方進行協商,確保我國在數位貿易領域有穩健發展。
9. 重啟兩岸對話,恢復民間交流
建議政府以務實態度,在不違背兩岸暨有協議架構原則下,委託或授權有公信力之民間組織進行溝通協商,因應兩岸急需解決的經貿事務,排解與中國投資的貿易障礙。
苗豐強指出,過去30年來建立的全球化經濟,如今走向全球在地化的新趨勢,建議企業因地制宜,以「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創造新的供應鏈思維。
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RCEP在今年首日生效,未來對亞洲供應鏈的影響持續發酵,台灣雖然不大可能加入,但是其中許多重大挑戰也需謹慎應對。包括淨零碳排、貿易爭端與科技抗衡、地緣政治風險、能源與糧食安全供應等,台灣位處地緣政治風險前更顯重要,需時時謹慎應對,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讓台灣在暨有的穩定基礎上穩定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