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矛盾的兩岸關係,看在國際社會眼裡,當真匪夷所思。
2002年,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國和貿易順差來源。大陸已經成為台灣最大市場。
但另一方面,中共也是台灣國防白皮書中的「第一假想敵」。
中共總理溫家寶去年底訪美時借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說,一灣淺淺的海峽,是大陸最大的鄉愁。民進黨副祕書長李應元則回應說,承載四百九十六顆飛彈的鄉愁,是不是重了點?
長久以來,在政治上的糾葛敵對,就像一座橫亙在兩岸之間的千年冰山,阻斷所有善意的傳送。
政治面:最大假想敵
今年是千島湖案十周年,從李前總統罵中共是土匪的十年來,兩岸政治關係由熱轉冷。1993年辜汪會談確定的對話機制因此不復存在。中共軍費連年以兩位數增長,並於1995、1996年多次對台試射飛彈,部分彈頭還落到基隆外海。
受到威脅的台灣則是花錢買保險,在1994年到1998年間,台灣累積購買的軍火金額高居世界首位。
行政院散發的公投說明書更強調,「從1994年開始」,中共的國防預算每年都以兩位數的年增率增長,以突出台灣所面臨的威脅,進而訴求民眾增購反飛彈裝備。
千案後兩岸政治關係,就像曾任海基會祕書長的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形容,兩岸政府就像兩台末日機器,彼此猜忌、相互文攻,以致兩岸政治交流進入裹足不前的冰河期。
但是,千案之後的十年,兩岸經貿彼長我消。組織草擬「國統綱領」的前國統會執行祕書邱進益認為,時間已經不在台灣這一邊,千案後,兩岸政治關係惡化,已讓台灣的路愈走愈窄,有關兩岸政治定位已經不能不談了。
前陸委會主委、連戰大陸政策主要幕僚蘇起回憶以前在院會備詢時,農漁、國防、交通、外交,可說各有所司,備詢的部長總能抽出空檔,批公文、寫書、打瞌睡。只有他這個陸委會主委必須全天戒備,國防、外交、交通……,全能扯上大陸,就連原住民立委也會質詢他,因為原住民娶大陸新娘的比例最高,要他調整大陸新娘來台限制。
一個不能打瞌睡的陸委會主委,反映出一個不能不正視的兩岸關係。
曾看過中東人民戰火求生慘況的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感歎說,內戰只會造成民不聊生,兩岸領導人應該有足夠的智慧與彈性,讓時間去解決五十年後可以自然解決的問題。
經濟面:西進求生
兩岸政治人物看不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政治冰原底下,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卻像火山般不斷噴發。
就在千案發生後的半個月,「台灣生態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就顯示,五成以上的企業主管已前往大陸或有意赴大陸投資,其中大部分認定千案為單純的偶發事件,不致影響原有投資。
櫻花、捷安特、麗嬰房、龍鳳、國祥製冷、歐迪芬等在大陸打出品牌的企業,都在1993年底、1994年初進駐大陸,搶搭內銷品牌的最後一班列車。
當新台幣兌換美元由40元調升到28元時,在台灣的傳統產業即使是到外國「找死」,也不願意在國內「等死」,這股趨勢恰巧碰上大陸的門戶開放政策,因此激盪出舉世驚歎的火光。
1992年到北京的前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華而誠指出,兩岸交流不脫全球與中國互動的框架,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確定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後,外資即大舉湧入中國。光是1992年一年的外人直接投資就超過1978到1991年十三年的總和,1993年又超過1992年。
會講北京話的台灣人,在大陸有比香港人及外國人更多的文化優勢。
甚至連日本人想打中國內銷市場,特別是涉及中國人消費習性的通路市場,也必須與台灣企業合作。就像裕隆與日產的合作;三菱與中華的合作;三洋食品、朝日啤酒、伊藤忠商社與康師傅的合作;龜甲萬醬油與統一的合作;加卜吉與龍鳳食品的合作等。
日本最大的財經媒體「日經新聞網」在朝日啤酒與康師傅簽署合資案後指出,日商把最頭痛且不擅長的銷售,委託給在中國擁有成功經驗的台商,以此突破他們在大陸面臨的通路壁壘。
然而,台商的文化優勢正逐漸流失中。
台灣No.1消失中
1993年底在北京開設第一個內衣專櫃的歐迪芬董事長王文宗就深刻感受到台灣優勢流失之快。
在1994年到1996年這段時間,大陸沿海城市隨處可見貼著「台北女裝」的精品店,一件在台灣賣800「台幣」的女裝,在店裡要賣800「人民幣」,價錢是台灣的四、五倍。1996年後,「台北女裝」一下子就從大都市消失無蹤。
1992年生產出第一包速食麵的康師傅,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基本上是零庫存,經銷商拿著現金排隊領貨,只要能拿到貨,康師傅的經銷商一年賺個上百萬人民幣是輕而易舉。但是在1997年以後,風光不再。
康師傅發言人藤鴻年感歎地說,1997年前,大陸台商賺的是機會財,先到先贏,1997年後,要賺的是管理財,只能從流程、品牌及通路著力,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如果沒有日資及時的投入,1998年連著兩年的虧損極有可能讓康師傅站不起來。去年受到SARS及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康師傅第三季毛利率比前年同期減少近五個百分點,主要獲利的飲料營收也減少。
經建會委託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台商打大陸內銷的機會似乎逐漸消逝。
去年1月到10月,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占大陸進口總額的11.86%,比前年同期掉了一個百分點。
亞洲其他國家則是急起直追,在台灣出口大陸成長28.3%時,日本、南韓、新加坡對大陸的出口,分別成長了39.2%、53%、53.5%。
特別是,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中,半成品占了七成,機器設備占二成五,真正打入大陸內銷市場、賺大陸人錢的消費財只占2.3%。
兩岸產業結構呈現「垂直分工」,到底有助於產業「根留台灣」,還是讓台商錯失分割大陸市場大餅的機會?
債不留台灣,好嗎?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麗瑛曾與時任經濟部次長的江丙坤,在全國經濟會議中討論根留台灣政策。
陳麗瑛一直不贊成後來被政府採納的「垂直分工,對等投資」原則。
原先,經濟部投審會是根據台灣和大陸產業的變化,每年3月召集相關產業公會檢討一次投資項目,但在戒急用忍實施後,專案審查未定期召開,以致在事實上形成「限制」大陸投資。
陳麗瑛指出,大陸市場那麼大,台商怎麼可能在中國投一塊,也在台灣投一塊,現在政府應該思考怎麼樣幫助台商在大陸壯大,然後把賺的錢匯回台灣。
台灣的奶水不來,台商被迫必須在大陸自己找奶水。
台灣工業空調龍頭國祥製冷1993年投資大陸後,去年成為首家在A股上市的台商。董事長陳和貴表示,根據大陸官方最新統計,大陸外商平均獲利約在12%到10%之間,而大陸借貸平均利息在3%到5%之間,如果能夠從股市籌資,對企業競爭力影響非常大。
當台灣政界惡炒「錢進大陸,債留台灣」時,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周添城在研討會中提醒,「如果台商在大陸就地取得融資,或是掛牌上市,對台灣總體經濟是利還是弊?」因為按照台灣接單,大陸出貨的模式,台商目前在大陸賺的錢,絕大部分是留在第三地。在大陸融資或上市後,台商的獲利就必須留在大陸多一點。
事實上,根據《兩岸經貿月刊》的資料,截至2002年上半年,台商母公司向台灣的銀行貸款,平均比重只有37.5%,向大陸外資銀行或陸資銀行貸款的比重則高達43%。
此外,繼首家台商去年底A股掛牌上市。今年2月底,大陸國台辦和證監會又在北京召集一百多家台商負責人,由已在大陸上市的燦坤、國祥和台灣券商、上海券商向台商介紹上市注意事項。主持會議的國台辦官員強調,未來還會有台商持續上市。
中共此舉與台灣政府規劃的台商回台上市,大有互別苗頭的意味。
上下顛倒的中國地圖
按照中共入世承諾,2005年大陸將開放服務業市場,面對新的變局,台灣該怎麼辦?
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曾經向李前總統展示一幅上下顛倒的中國地圖,在這幅地圖中,台灣不是在大陸的右下角,反而是在大陸的左上角。
他解釋說,台灣應該跑在大陸前面,做為大陸與世界接觸的前沿,把西方觀念和制度介紹給大陸,藉此保持領先,而不是孤立於大陸之外的「右下角」,坐視大陸的崛起,最後被大陸「吸收」掉。
大成長城總裁韓家寰認為,台商可利用大陸區域的條條塊塊,扮演整合者的角色。
從上海走滬寧高速公路到蘇州,到了省市交接的收費站就看到大排長龍的車隊,等著繳交江蘇省的過路費。上海從西北拉來一條天然氣管,但當地還是用不到西北的天然氣,原因是上海的天然氣公司和鋪管線的公司談不攏接管費用。
類似這種條條(不同部門)塊塊(不同地區)的分割,目前在大陸隨處可見,例如,上海每個區政府所收的稅率就不一樣。
根據整合者的概念,即使大陸不缺飼料廠,大成長城也可以在大陸定位為「食物供應鏈公司」。
例如,同樣進口美國小麥磨製高級麵粉,從台灣經海運出口到廣州,一定會比從天津走陸路到廣州快,再加上數十年對美採購的經驗。只要大陸開放糧食供銷市場,美國小麥、台灣麵粉廠、台灣海運、大陸糧食供銷系統,大成長城可以將之整合起來。
另外,面對新興大陸企業在人才、政策、資金方面優勢,韓家寰認為,台商應該堅守本業,做到業內最大,就能憑藉大陸龐大市場生存下來。
他舉例,江蘇揚州有家資本額不到1000萬元人民幣的私營企業「饞神食品」,只做風乾鵝肉,就做到大陸第一大,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成功經驗可以做為大陸台商的參考。
社會面:走向無國籍?
兩岸的交流已經不只局限在經濟層面,而深化到文化、社會內涵。
海基會祕書長許惠祐不久前在鴻禧球場打球時,旁邊就有一群大陸觀光客。現在台灣人已經很少去的阿里山、日月潭,經常可以見到大陸旅客的身影。事實上,近五年來,到台灣的大陸人士每年都超過十萬人。
從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台灣人到大陸已經將近三千萬人次,其中包括長住大陸的一百萬「在中國的台灣人」。
大陸也有一百萬人次來過台灣,其中有人甚至生根台灣,因為每八個新生的台灣之子中,就有一個是中國大陸母親所生。經過將近五十年的隔絕,兩岸的民間交流在開放後,一下子就熱絡起來。
當然,大陸文化也悄悄滲入台灣。
台灣文史哲、法政大學生都能閱讀簡體字,原因是目前這類科系的外文教科書中譯本,絕大多數來自廉價的大陸譯本。還有,在香港發包、大陸配音的外國卡通,早就直抵台灣每家客廳,直接教台灣之子說普通話,北京百年藥舖同仁堂也在台北街頭出現。
千案發生後,政府不斷強調,千案傷害了台灣人民的感情,以致於自認是中國人的人愈來愈少,自認是台灣人的人愈來愈多。
陸委會的民調更顯示,在1995年6月兩岸官方接觸中斷後,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首度超越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現在剩下不到一成的人自認是中國人。
《亞洲華爾街日報》3月初即根據這種趨勢在頭版頭條中指出,兩岸經濟整合雖然持續加速進行,但是不必然就促使雙方走向北京所期待的政治統一目標。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的作者、法國學者高格孚也在座談會中指出,外省人不放棄統一的比例平均只有五成,而且隨著年齡層逐漸減少,第一代有78%不放棄統一,第二代41%、第三代34%。
對此,政大社會系教授陳小紅略帶幽默地表示,現在有一百萬年輕、有購買力的台灣人(其中絕大多數是本省人),因為工作需要,不但自己去大陸,還把妻兒都帶過去,大部分人還把孩子送到大陸當地學校就讀。
如果他們將來拿了大陸的居留證或是護照,那要算台灣人,還是中國人?
大選期間,隔海放話的前東帝士董事長陳由豪,據民進黨表示,他已經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陳由豪應該算台灣人,還是中國人?
預言2005年兩岸統一的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曾警告說,目前台灣對大陸投資的管制措施,會使得台商都轉移到大陸,變成無國籍企業。
他也提到64%台灣人想到中國大陸工作的調查。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企業、資金和高級人才的流動,已經沒有國界區分。
據國民黨陸工會主任張榮恭透露,兩國論發表後,美國在台協會曾希望台灣調查在台美僑(包括台裔美人)的人數,政府所查到的人數是一萬兩千人,而美方掌握的人數是六萬人。
生活方式之爭
張榮恭強調,當政者一定要審慎處理兩岸關係,否則兩岸關係一旦出現緊張,這些擁有龐大資產的台裔美人動向,就值得關注。
以前在台灣經濟繁榮的時代,政府反擊中共統戰最有力的口號,就是「兩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競爭」。
今天,在海峽兩岸的競爭中,核心問題仍舊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哪一方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條件,哪一方也就能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
台灣經濟研究院二、三所所長龔明鑫指出,未來兩岸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即使設下再多的管制,中芯半導體總裁張汝京一個人去到大陸,晶圓廠的人才、資金、技術就跟著過去。
長期參與大陸政策決策、更是戒急用忍政策主要規劃者的中經院副院長張榮豐曾經針對三通表示,直航後,台灣應做兩件事情,除了提升高科技產業技術外,就是創造適合科技人居住的生活環境。
如果南科、中科附近能夠提供世界級的醫療、金融、資訊、教育服務,張榮豐認為,科技人會利用一個半小時到上海看工廠,然後再回到台灣的住家。
因此,如何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讓更多高級人才選擇住在台灣,才是台灣因應大陸崛起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