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溫秀熒 哪裡有舞台,我就去哪裡

溫秀熒
user

溫秀熒

2004-02-01

瀏覽數 14,950+

溫秀熒 哪裡有舞台,我就去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2月號雜誌 第212期遠見雜誌

端起隨身攜帶的數位攝影機,臉上雖帶著靦腆的微笑,手裡的鏡頭卻絕不錯過任何重要畫面。「身為導演,隨時隨地都要取景,」頂著小瓜呆頭和黑框眼鏡,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溫秀熒其實比較像畫面裡的演員,而不是個綜觀全局的導演。

嬌小的個頭和稚氣的臉,很難想像溫秀熒已經三十一歲,從世新大學電影系畢業後,已經在台灣傳播、文化界工作了六、七年。「北京電影學院是亞洲唯一專業的電影學校,」抱著對電影的夢想,她最後來到了大陸。「拍電影需要場景、需要人物,更需要故事,大陸每一點都比台灣強。」

初來大陸,溫秀熒的適應歷程格外艱辛。本來在台灣就為了拍電影跑遍各地的她,到了北京卻水土不服,「我剛來的一年,幾乎每天都生病,沒有一個月不跑醫院的。點滴都掛到習慣了。」直到2003年10月初到四川鄉間拍攝紀錄片,經過比北京更落後十倍的生活,她才真正適應了大陸。「同行的北京女生一進到當地的廁所,就尖叫著跑出來,我這才發現,我居然比她們還能適應,」溫秀熒笑著說。

「其實最不能習慣的,應該是生活上的倒退,」她說,從以前開著汽車到處取景,到現在只能靠兩腳或腳踏車移動,感覺上好像倒退了幾個世紀。

除了生活上的適應,文化衝擊也是異鄉學子的重大課題。要拍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到處是人才,演員、製片、音效,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大家雖然都有拍電影的理想,理念卻不一定相同。」溫秀熒回憶,一年來常為了電影形式或風格和組員爭執不休。「不過文化衝擊之後的沈澱,才是真正的成長,」溫秀熒說。畢竟,大家同樣都懷抱著電影的夢想。

「拍電影不難,難的是如何打通市場,」主修故事片的溫秀熒,其實最想成為編劇。然而,單是畢業製作的自籌經費就要20萬至30萬人民幣,即使有好的劇本,沒有製片公司支持根本拍不出來。「不過,如果沒有製片賞識我,即使拿著DV我也要自己拍出來,」對溫秀熒來說,編劇和拍片的理想,遠重於經濟的考量。

儘管北京電影學院已經出了不少名導演,溫秀熒卻沒有「依附」這些傑出校友的打算。甚至,她也不一定會留在大陸發展,「我要做自己的主人,哪裡有舞台,我就去哪裡,」溫秀熒堅定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