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哥倫比亞王的崛起!小國地主化身全球啤酒霸主

蔡鴻青
user

蔡鴻青

2022-06-15

瀏覽數 5,20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你能想像有哪家企業能從地主變成全球首富,並且將旗下啤酒事業一路換手,成為全球龍頭嗎? 

5000萬人口的哥倫比亞是南美小國,延續100年歷史的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家族,卻在那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從地主變成全球首富,並將旗下啤酒事業一路換手,成全球龍頭。 

一代唐.馬利歐.聖多明哥(Don Mario Santo Domingo)是銀行家,娶了哥國最富地主的女兒後,在1922年創立了聖多明哥。1933年大蕭條期間,他買下兩個破產的小啤酒廠,1950年代再趁巴伐亞(Bavaria)啤酒出現財務危機,買了12%股權,經過多年合併換股及增資,最終在1973年成為巴伐亞的控股股東。 

全球啤酒霸主如何形成?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全球啤酒霸主如何形成?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二代四人中,僅有小兒子胡立歐(Julio Mario Santo Domingo)對事業有興趣。他在父親過世後接班,將巴伐亞由地區性的啤酒公司,變成全國性的壟斷企業。1980年胡立歐收購厄瓜多爾的啤酒廠,壟斷哥國與厄國的啤酒業務。1981年,集團在哥國上市後,便開始投資歐洲啤酒業務。 

胡立歐利用啤酒業務壟斷地位的超額現金流,開始多角化發展。1977年控股哥倫比亞航空公司(Avianca),1986年收購Caracol廣播電台,他更成為國際集團進入哥國的最佳伙伴,與雷諾汽車合資SOFASA(汽車組裝公司)、與豐田合資汽車事業、跟家樂福合資超市事業;集團發展在1990年代中到達巔峰。 

儘管哥國毒販、游擊隊、政府間暴力不斷,胡立歐還是持續投資。胡立歐當時常駐紐約,交遊廣泛,他透過代理人瓦倫西亞(Augusto López Valencia)每日緊密聯繫,遙控國內事業。他被稱為哥國最有權勢的人,連總統選舉都是在他集團的支持下進行。 

組建安地斯啤酒盟主

好景不長,1997年哥倫比亞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儘管聖多明哥集團資產雄厚,但債台高築及過度槓桿,讓財務陷入泥沼,集團分拆為以巴伐亞為主的飲料業務,及非飲料業務Valores。儘管Valores旗下有126家企業、27億美元的資產,但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別損失了1.2億美元和2.2億美元,而巴伐亞在1999年則賺了8200萬美元。

1999年,胡立歐不支持的候選人當選哥國總統後,家族由唯一在哥國的侄子安德烈(Andrés Obregón Santo Domingo),與三代亞歷山卓(Alejandro Santo Domingo)聯手,陸續出售資產解危。

而後哥國經濟復甦,啤酒銷量開始上揚。2001年底,巴伐亞以8.5億美元收購祕魯的啤酒公司Cervecería Leona,收購後幾乎壟斷秘魯市場;另以2.85億美元買下Cervecería Nacional SA啤酒公司91.5%的股權,該公司有巴拿馬67%和厄瓜多80%的市場占有率;又於2002年以5.7億收購委內瑞拉Backusy Johnston啤酒公司22%的股權,組建出一個「安地斯啤酒帝國」,與崛起的巴西啤酒Ambev競爭南美洲啤酒龍頭地位。

2004年,聖多明哥集團決定出售啤酒資產,並公開招標。巴伐亞當時是南美洲第二大啤酒廠,該年底市值36.3億美元,營收18.7億美元,是中美洲地區最大啤酒品牌,並在哥、秘、厄、巴擁有絕對壟斷地位,故有三家買方競爭。 

產量是當時世界第三大的啤酒廠海尼根(Heiniken)最為主動,然而換股提議會影響海尼根家族的控股權,故就此放棄。另一買方Scottish & New Castle則因當年底遭遇營運危機,故退出競爭。

海尼根啤酒。圖片來自unsplash

海尼根啤酒。圖片來自unsplash

SAB Miller為當時產量世界第二大的啤酒廠,2004年底市值115億美元,若收購巴伐亞,就可進入最具戰略意義及增長最快的南美洲市場,故出價積極。最終雙方於2005年7月達成協議,聖多明哥家族獲得SAB Miller發行的2.25億股股份,占新股的15.1%,價值35億美元,以換取家族的71.8%巴伐亞持股,另以3.8億現金收購3.2%股份。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亞歷山卓成為新董事會的副主席,負責監督拉丁美洲業務。SAB Miller市值漲為346億美元,聖多明哥家族持股價值也大躍升。

全球啤酒霸主的形成 

在南美洲另一邊,一個國際巨頭悄然形成。在三個銀行家組成的「3G資本」領導下,1999年併購巴西兩家主要啤酒廠Brahma和Antarctica,改名為AmBev,控制巴西75%市場,且產量達到全球第五。

2004年,AmBev再與比利時的InterBrew合併為InBev,交易金額110億美元,當年年底市值398億美元,成為全世界銷量前三大的啤酒巨獸。

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InBev敵意收購美國的Anheuser-Busch,經多次拉鋸,以520億美元的現金高價收購,改名AB InBev,成為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團,當年年底市值370億美元,2009年底躍升為836億美元。

最終AB InBev再度出手,尋求與SAB Miller合併。2015年9月,AB InBev市值已漲到1,798億美元,SAB Miller為915.4億美元。經過三次拉鋸出價,最終交易總金額1070 億美元,AB InBev成為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產量的啤酒霸主,合併後當年市值突破2400億美元。亞歷山卓在合併案中扮演積極角色,合併後持有AB InBev的5%股份,占一席董事。

整個家族於此轉型為三個領域:消費品領域的全球投資公司,其持有AB InBev股權在2022年全數出脫、紐約的家族私募基金Quadrant capital,及哥國的資產公司Valores,已在2018年下市。 

學習點 

企業在背靠小市場的環境下,打國際盃的最佳策略是比「巧」,而不是比「大」。聚焦自身核心競爭力、卡入最佳戰略位置、設計一套最適策略路徑、靈活運用有限的籌碼談判、找出適合伙伴交換資源、配合不同局勢打出好牌,才是最聰明的做法。一味想靠自身有限的資源獨立做大,若遇遊戲規則改變,就可能全軍覆沒、就此歸零。

全球化之下,要當小池塘的大魚,還是大池塘的小魚?這種二選一的競爭策略早已落伍!要打國際盃,就要採生態圈的競合策略,你有機會加入大池塘裡的大魚群,只是要知道如何分享共贏。

政經環境改變產業格局,沒有永遠的高價,企業可以換手經營,家族可以財富永存,若局勢改變就應順勢而為,資產不需惜售。

這個個案的接班過程中,堂哥安德烈與亞歷山卓間亦師亦友,在強人企業家、老臣及年輕後代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現代人晚婚少子,在華人的家長文化環境下,直接接班不容易,「三角接班」是現代接班可考慮的做法。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為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倫敦商學院客座教授海因茨-彼得.埃爾斯特羅特 Dr. Heinz-Peter Elstrodt合著;原載於2022年6月號《哈佛商業評論》數位版)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