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白滄沂的天雕世界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3-12-01

瀏覽數 33,050+

白滄沂的天雕世界
 

本文出自 2003 / 12月號雜誌 第210期遠見雜誌

南投縣水里溪畔,這件巍然俐落的巨龍,緩緩轉動,在秋高的藍色天空,更顯得威風凜凜。仰起頭,原木藝術家白滄沂看著自己的「天雕」作品,也不得不讚頌自然造物的巧妙。

白滄沂的作品蘊含傳統質樸之美,造型上更饒富現代感,2000年,英國就收藏了這位台灣原木藝術家的作品——「昇華」,並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典藏,這件作品的身價高達10000英磅(約新台幣56萬元)。

「天雕」,原本是枯死的樹枝,經過大自然的淬煉,再透過白滄沂的詮釋,重新以黃銅或琉璃翻製,銅塑或琉璃的形體展現出原始造化之美。

這樣的創作形式,讓原本被定義死亡的植物形體,因而重生,進而擁有不朽的藝術生命。

重視藝術與環境的關係

毫無雕刻鑿痕的木頭,為何能成為「天雕」藝術雕刻品的原件?「可能是我從小在南投草屯長大吧!」白滄沂說。

今年五十歲的白滄沂,很早就對木頭產生特殊的好感,他生長於鍾靈毓秀的草屯,終日與山水森林為伍,啟發了對木頭的情感,也讓他特別重視藝術與環境的關係,領悟出生命與自然環境交融、和諧共生的哲理。

白滄沂與木頭結緣得很早,在小時候,他就常常隨著父親跋山涉水於崇山峻嶺之間,對他來說,自然是人生中的最大嚮往。

白滄沂過去曾嘗試在杉木上作畫,運用杉木本身的紋理,再以水墨點繪出類似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畫作;直到1990年,他再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把沒有經過人工雕琢的木雕藝術作品呈現於世。

白滄沂指出,往來於山林間,他對山林的一草一木感動日深,逐漸觀察出木頭精華,看著樹木生長,有些因受挫於外在環境而傾倒,也有只是自枝頭折落,讓他體悟出生命的無常。

白滄沂的作品「人生際遇」就是起起伏伏的線條,也寓意著「人生,沒有平坦的,」他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然而,樹木死去並不是生命的結束,他看著木頭自然形態、年輪的流轉、紋理的脈絡,觸及心裡的感動,心念一轉,他思考著,該如何把這些大自然歲月的鑿斧保留下來?

最後,他想到以運用黃銅翻製原件的作法,讓原本的木頭再生,「就像人世輪迴,生命就能生生不息,永遠不滅,」白滄沂說。這種創新木藝的獨特風格,造型各異其趣,與大自然相互呼應,更能與觀賞者心靈激盪。

白滄沂認為,天雕的雕刻師是大自然,他只是用心把它留下來。一件作品,就是一個造物者的神奇世界,可以隨心所欲地編織出不同的夢。

白滄沂的作品尤其能展現出生命力,因此,在1999年台灣發生史上最嚴重的集集大地震之後,他的作品成為激勵地方人士重要的撫慰。

當時,擔任九二一基金會董事長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就很欣賞他的作品。爸爸是畫家的李遠哲,對於「雕刻」情有獨鍾,李遠哲常說,「藝術創作與科學研究沒有兩樣,都是需要豐富的想像力!」

談起創作理念,白滄沂認為,木頭的紋理及形狀,加上生活經驗及想像力,就能讓藝術品呈現最自然真實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力表現,讓李遠哲把天雕放進中研院院長辦公室。這些藝術創作也引起訪客的注意。白滄沂透露,有一次,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拜訪李遠哲時,看到天雕作品,忍不住拿在手中把玩,李遠哲看在心裡,卻不動聲色。

後來,曹興誠捐款新台幣3500萬元給中研院提供中研院修建歐美、近史研究所,李遠哲特別選擇白滄沂的作品,做為回禮,典禮現場看到天雕的曹興誠很感動,有感而發指出,「經濟景氣有榮有枯,總會慢慢復甦,」。

就像輪迴,白滄沂的眼中,木頭共有七重生命。從誕生成長、掉落大地、自然腐蝕、慧眼發掘、黃銅翻製、放大縮小、重組,便成為各式各樣不同的藝術創作。

台灣的景觀雕塑源自1970年代,當時國內的景觀大師楊英風力倡「景觀雕塑」(Lifescape Sculpture)的觀念,一新國人對景觀的看法。楊英風讓國人體認出雕塑藝術的「景」是一個「外在的型」,必須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相應相融。

白滄沂的作品,取法自然,讓大自然和環境再作結合。天雕作品,就在天地間和環境的氛圍圓融具足,與觀者相諧。

草地上,河岸邊,山風悠悠,白雲流動,巨大的景觀雕塑就在這裡駐守,和大自然也和人們對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