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美國國力鼎盛,在打越戰的刺激下,經濟蓬勃發展,股票市場高漲。許多公司手上現金多多,卻無處可花,公司總體策略流行「非相關」的多角化,利用交換股票購併公司。大型公司紛紛進入與本業無關的行業,例如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進入出版業,電話公司ITT進入旅館業,形成所謂的複合企業(Conglomerate)。
這一波多角化事後證明大多是錯誤的決策,到了1980年代初期,在1960年代犯錯的公司紛紛進行重整,將不相關的企業賣出。那時流行的是企業重組,企業重新重視B2B(Back to basics)。
多角化策略的失敗,造成企業對於多角化避之唯恐不及,認為多角化是毒蛇猛獸。企業資源還是集中在本業,只要本業顧好,企業即可長治久安,這個觀念有商榷的餘地。
雖然失敗的多角化案例比比皆是,但大型的企業均是多角化企業,再加上企業本業不可能長期成長,若不進行多角化,當本業進入成熟期,公司將失去成長的動力,最終還是逃不掉衰敗的命運,要當百年老店還是要學會多角化。
1900年美國前十二大企業均是專業的公司(橡膠、鋼鐵、煤礦等),到了2000年只剩奇異(GE)和美國鋼鐵碩果僅存。GE多角化得早,早成為高度多角化的公司,還保住龍頭寶座,美鋼若不是多角化到石油業,也逃不過前幾年美國鋼鐵業倒閉的浪潮。
但是,學術界研究顯示多角化公司「平均」而言,績效不如專業的公司。筆者上次上課談到這個結論,有位EMBA學生就講,「如果把一個人的頭擺到烤箱,腳擺到冰庫,他還說『平均』而言我很舒服,這個人一定是你們教授。企業界競爭激烈,只是平均的績效不可能生存。」沒錯,多角化成功的比例不高,大約只有四分之一,但這並不表示不要進行多角化。就如推出新產品,成功比率不高,但不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幾乎註定失敗。能存活百年的企業不到萬分之一,不進行多角化的公司,不會成為百年老店。同樣,在現今國際化的浪潮下,不會國際化的公司,大概也不會成為百年老店。
多角化和國際化都是以延伸本身競爭優勢為基礎的策略,在管理上的難度相當高,所以許多企業選擇只做專注(focus)策略。
但專注策略總有山窮水盡之時,企業一定要思索讓多角化成為成長策略之一環,但也不要一味的為多角化而多角化。
(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