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聲喧,世事煩雜,然而即便在貼近台北權力的心臟地帶,你也可以找到一個寧靜的下午。
午後的城市散步從中正區開始。散步,自然要避開車陣人潮,結果是走進了巷弄,找到另一個台北。
刻意避開連絡南、北的動脈金山南路,走進臨沂街,在五十九巷口有幾棟日式房子。我對日式房子的經驗是,凡有日式房子,必有老樹,而且多半有貓,如果日式房舍已經人去樓空,則可能遇上一窩貓。
習慣都市生活的貓群多半不睬人,頂多瞇眼看看,就回頭繼續睡牠們的大頭覺。被看得不耐煩,還會起身飛簷走壁一下,從原來棲身的閣樓屋簷,腳不點地沿著瓦片或遮雨棚,無聲走著;有時回頭望望伙伴,有時貓群會停下來,磨蹭磨蹭鬍鬚磋商下一動向。隔壁好心的民宅主人餵貓但不養貓,貓食的碗就放在一公尺高的圍牆上,願者自便。
過了仁愛路,臨沂街近信義路的地方,早成為東門市場商圈的一部分,國產或進口水果、海鮮、近郊野菜,一應俱全。下午時分略顯冷清,仍能感覺到市井小民腳踏實地過日子的感覺。
從信義路二段一一二巷右轉,就是知名的永康和麗水街市集。這一小區少說也有百來家各式口味的餐廳,是一個小小的國際餐飲世界。無論口味、室內設計、綠化等,都各有特色。若是在這裡細心鑽研,一定可以寫出一部台北城市的飲食文化史。例如,早年是大陸各省的風味小吃,老字號如鼎泰豐、高記、秀蘭的江浙菜、牛肉麵、天津衛餃子、擔擔麵;後來是東南亞,冰品、義式餐廳、可以射鏢的中菜西吃餐廳、生機飲食……。
若只為了滿足味覺而來,可能會錯過了永康街的好。
沿一一二巷直行,在金華國小旁,有一處名副其實的小公園,從東到西只有數十公尺;原本是防火巷,後來沿巷兩旁種起青楓,現在樹木扶疏,陽光趁機灑下一片光影。公園叫金華巷公園,小公園沒有什麼遊樂設施,並不吸引人潮,反倒更顯清靜。
穿過小小的綠色隧道,可以遠遠地望見摩門教教堂的尖塔,正式名稱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細看之下,教堂共有六個尖塔,最高的尖塔上立著身穿長袍的金色雕像,就是摩門教的先知摩羅乃,金色雕像襯著藍天,彷彿也撒下了一些祝福。
行走永康街,可以順道欣賞居民利用門口的小空地蒔花弄草,比起做生意的店家並不遜色,如一家叫「娃娃蒐藏家」的布娃娃專門店,一棟奇特的五層樓房,用了大量的圓拱、圓柱造型,連欄杆都做成瓶身曲線,不由得多看幾眼。
在穿過金華街之後的永康街已近尾聲,具代表的不是餐飲服飾,而是供尋古的處所。有一家別名「昭和町」的龍安市場,建物和一般公有市場一樣,是座兩層樓的水泥建築,裡面真正在賣的「菜」只有肉雞。倒有多家民俗藝品店,可以看到日據時代的懷舊民藝文物,老舊的竹製屏風、花架、老電影海報、從屋頂懸下來的舊人偶玩具,靜靜等待週末時來撿寶的人;非週末的日子裡,這裡有店家卻無客人。市場裡反倒充滿了居家的味道,店家炒菜、爆香蒜米的味道、咖哩的辛香味交雜,彷彿闖進了一個味覺的小迷宮。
繼續往前走,門牌換成金山南路,街角是安靜的小公園。
循著金山南路二段二○三巷的路牌,再度轉進一個悠遠的時光隧道,兩旁是師大的日式宿舍,有的已無人居住,門上貼著請郵差轉信的字條,字跡工整,署名「屋主謹啟」。
部分老宿舍已經拆了,整了地等待改建,但大自然不會讓它閒著,隨風飄來的草籽早就長成株。
走一趟巷弄中的台北,在過去和現代之間,一樣找得到安心的角落。(作者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