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劇情簡介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中央車站,有著從全國各地湧進討生活的熙來攘往人潮。有一位名叫朵拉的退休教師,以為人代寫書信來賺取生活費,只是寫好的信件是否真的郵寄,全憑她個人主觀意念來決定。
一天,有位婦人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請求朵拉寫封信給孩子的父親耶穌,以表達心中的思念。不料信才寫完,安娜卻不幸被公車輾斃,而在一旁的約書亞,頓時成為孤兒。看到這一切,起初,朵拉心生貪念,想販賣約書亞給人口販子,以換取一台新的電視機,但在好友艾玲的斥責下,朵拉內心掙扎許久,終於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回約書亞,並帶著他展開千里尋父之旅。
途中朵拉曾一度想留下約書亞而離開,可是約書亞卻依然緊緊跟隨著她。雖然後來找到耶穌的家,但耶穌卻早已遷移他地。經歷許多波折,朵拉與約書亞終因不敵飢餓與期待落空的煎熬而爆發衝突,約書亞憤而逃離,驚惶找尋約書亞的朵拉,最後終於體力不支倒地。
曙光中,朵拉發現自己躺在約書亞的懷中,兩人相覷一笑,所有不愉快似乎都消失。當兩人再度找到耶穌的住所,無奈耶穌又不知行蹤,約書亞失望之際,朵拉牽起約書亞的手,肯定地告訴他,「我想帶你回家。」
候車時,兩人巧遇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哥哥拿出父親自里約寄回來的信,原來耶穌深愛著安娜,一個人跑到里約找尋安娜,這也讓朵拉終於相信耶穌和約書亞想像中一樣好!次日一早,朵拉獨自返回里約,在車上她寫信給約書亞,也說出多年來想念父親的一切……。
貳、討論題綱
一、任何組織皆會擁有無形的倫理價值(ethical values)及必須承受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它們對組織的永續經營是有重大的意義。如何找出所屬組織的倫理價值及社會責任?這對個人的安身立命有什麼助益?
二、落實組織的倫理價值時,應以何種準則為考量?
參、討論內容
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角朵拉價值觀的起伏變化,例如:剛開始朵拉對於約書亞的遭遇,產生一點點「悲憐心」,而當兩人建立起初步信任後,朵拉又因為「貪念」,把約書亞賣給人口販子,然而在幾經掙扎後,及時救出約書亞,並帶他去尋找父親。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可能碰到面臨抉擇的焦慮,可能從某個角度思考,有一套正當的理由,但從另一角度切入,卻又產生另一套正當的理由,這種道德上的矛盾,就是一種倫理的問題。而倫理指的是一種有關「辨別對與錯的行為素養」,倫理學即是一門有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問。所謂的倫理指的是一種有關「辨別對與錯的行為素養」,從中文字面來看,「倫」的本義就是「關係」或「條理」,倫理學即是一門有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問。若從西文的角度來看,「ethics」是源自希臘文的「ethos」一詞,本意是「本質」、「人格」,也與「風俗」、「習慣」相連繫。
在個人行為中,每個人有自己的「倫理價值」,以作為行為判斷依據;同樣地,套用到企業組織中亦有「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所謂的「企業倫理」指的是研究個人道德規範如何應用到商業活動和公司目標上。企業倫理一般又可分為廣義(外部的)及狹義(內部的)層面來探討,廣義係指巨觀(macro)的「企業與社會」概念,最主要的即為社會責任;至於狹義指的是「個人與組織」關係,包括各式的「組織倫理」。
在過去,社會責任與企業經濟任務之間的矛盾、衝突,常是專家學者探討的課題。傳統認為,企業既然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考量,自然在動機或手段方面無法兼顧到「道德」層面的考量。然而隨著社會環境變遷,企業公民的觀念逐漸形成,企業開始改變經營策略,朝向社會責任與利潤並存的方向邁進。例如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夫婦成立資產超過240億美元的基金會,為貧窮國家的醫療資源、糧食、兒童教育做努力。又例如國內奇美實業集團董事長許文龍,不僅在台南設立博物館,未來更計畫比照大英博物館,設立國際性的綜合博物館。
根據卡洛(Carroll)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塔來看,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要從「經濟責任」做起,進而延伸至「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最後是「人道責任」,成為好的企業公民,提供資源回饋社會,進而改善社會全體之生活品質。以台大醫院為例,即便是非營利機構,但在財務方面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經濟責任」;再依據相關政策法規,台大除提供「醫療服務」外,亦肩負有「教學」「研究」的責任;而當台大醫療體系建構逐漸成形之際,對於醫療資源不足的雲嘉地區,更是投入大量的醫療人力,回饋鄉民,改善當地醫療水準。
在影片中,朵拉對信件郵寄與否的判斷,則是一種「職業倫理」,也就是微觀(或內部)企業倫理的一種。在企業組織中,每一個工作角色是隨著在組織中的職位而來的,不論這職位為何,都有一套正式或非正式,法定或道德成分的規範、做法,即是所謂的職業倫理。片中每封代寫的書信,都代表著委託人所託付的希望或心願,然而朵拉卻以個人的價值觀,來決定信件是否郵寄,這固然是出自善意的表現,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正如同艾玲對朵拉所說的,「妳不能決定別人的生活,」不管信件寄出去後,對委託人帶來的結果是福是禍,這都不該由朵拉個人來決定。同樣的,在醫療體系中,醫護人員亦扮演同樣重要的倫理角色——即「醫療倫理」。由於在醫病關係中,醫療人員具有高度專業知能,以致醫病雙方資訊不對等,進而在醫療行為中產生自主原則、知情同意等爭議性倫理話題,例如:在重大醫療決策上,醫師是否可以用「醫療專業」為由,在未徵求病人或家屬同意下,替病人做出「最好的」決定呢?或者,如果病人本身或家屬的意志違反一般社會善良風俗時,醫師該如何處理呢?甚至,在做決定的關鍵時刻,若病人本身無意識或失去自主能力,抑或家屬無法及時趕到時,醫師又該如何抉擇呢?這種種複雜的情境,即是醫療倫理探討的課題。
再者,落實組織的倫理價值時,該以何種準則為考量呢?根據Cavanagh、Moberg及Velasquez研究,將道德準則分為「功利主義」「權利原則」和「正義原則」。所謂「功利主義」是以產生最大的效益為倫理決策依據,較不注意行事手段是否正當;「權利主義」則關切行事手段及過程是否傷害到任一人的權利;「正義原則」則追求行事或資源分配的公平、公正。
片中朵拉在不同道德準則下產生的行為也不盡相同,例如:當她決定販賣約書亞時,正是最典型的功利主義;後來當與約書亞兄長相遇時,朵拉加入個人意志,把約書亞的名字融入父親的信件中,這是一種權利原則的表現,因為她認為約書亞雖是小男孩,仍享有不被傷害及個人尊嚴的基本人權;在影片最後,朵拉決定離開約書亞,則是正義原則的表現,因為朵拉知道,對於約書亞最佳的成長環境,就是和自己兄長一起生活成長。
同樣的,套用到組織行為中,為了要落實組織目的,在面臨要做倫理決策時,往往隨著組織形態、事件的情境、領導者個人價值觀等因素,採取一種或多種道德準則,以做出最佳決定。就以醫療機構常見的「人體試驗」議題來說,雖然功利主義常因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容易使行為趨向物質化或個人化,然而在「人體試驗」的議題上,採「功利主義」的考量,就可能為許多瀕臨絕症的病患,帶來一線生機;若以「權利主義」角度思考,每個受試者有知情同意的權利,亦即在試驗前受試者須充分被告知試驗的目的、方法、危險性,及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法等認知資訊,並且是自願同意、遵從或應允。
總而言之,現代人在擬定工作生涯計畫時,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倫理價值,其次瞭解公司倫理核心體系,然後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似性程度。一般而言,個人與組織的倫理價值相似性愈高,彼此的配適度愈好,個人才能因此在配適良好的組織內安身立命,繼而發展個人潛能,為組織帶來貢獻。
其實,工作的意義不是只有物質的報酬,其他如無形的、軟性的體驗及感受亦不可忽略。因此,個人與組織倫理的配適度是生涯規劃考慮的重點。
(本文內容取自台大醫院「看電影學管理」組織學習平台,由黃崇惠整理,作者改寫,作者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