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溫世仁 「洗米於水」的領導哲學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3-08-01

瀏覽數 22,100+

溫世仁 「洗米於水」的領導哲學
 

本文出自 2003 / 8月號雜誌 第206期遠見雜誌

前一陣子,MIT的學者訪問我,問我為什麼台灣的CEO都這麼打拚,每天工作到半夜,這是因為台灣的企業家特別有的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嗎?

我告訴他們,第一和第二代的台灣企業家之所以這麼打拚,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要脫離貧窮。

台灣企業家可分三代。第一代現在約七、八十歲,像王永慶,第二代現在約五、六十歲,像郭台銘。這兩代企業家都出生在台灣物質匱乏的時代,因此打拚創業的動機,就是要脫離貧窮。而目前台灣正醞釀的第三代企業家,會比較像西方人所說的「企業家」。

這樣的企業家是專業領導者,可以用專業訓練和一套領導者哲學來培育。這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學對台灣第三代領導者很重要,它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不像前一代領導者個人風格較強,志業和事業分不開。

所謂「注意力」的管理,對我來講,就是時間的管理。為什麼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就是因為資訊太多了。因此,我的解決方法就是把每件事訂定目標和時限,說清楚什麼時候,要做到什麼進度。例如,我們管理產品進度的方法是「4T」,也就是Time to Idea、Time to Product、Time to Market、Time to Volume。

Time to Idea是訂定一個產品構想的時限;Time to Product是訂定產品真正做出來的時程;Time to Market是指訂定產品上市的時間;Time to Volume,是指訂定產品在某個時間內要大量供應的目標。

如此,就能將大家的注意力抓得很緊。我認為組織要建立一種機能,來做好注意力的管理。

我們並未刻意栽培領導人,我們是用「洗米於水」的方式,就像我們母親那輩洗米時,並不是一粒粒米拿起來洗,而是不斷用手攪和,用清水沖洗,多沖幾次,米自然就乾淨了。我們建立一個讓員工自然成長的環境,並非設立典範,而是讓同仁放手去做。領導不是扮演法官的角色,去論斷別人對錯。老闆應給予資源和方向,而不是法官。而員工也不應討好老闆,看好哪一件事是老闆特別關心,才去做。

遇到挫折要想方法解決問題。一名員工最初只能擔五十斤重,當主管決定給他一百五十斤重的東西,他自然就想出了方法來挑起重擔。有句話說:「困難使心智強健,一如運動使身體健康。」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