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墨菲定律」誕生在20世紀中葉,正是歐美國家經濟迅速增長、科技爆炸的時代,西方世界充滿了一種自信、樂觀的精神,相信人類終將克服所有困難。而「墨菲定律」則給當時的人們敲了一記警鐘。(本文摘自《墨菲定律》一書,作者為張文成,以下為摘文。)
「墨菲定律」的起源
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Murphy)上尉參與了一項旨在測定人類對加速度承受極限的實驗——MX981火箭減速超重實驗。
其中有一個實驗專案,需要將16個感測器固定在受試者座椅的支架上。感測器需要安裝兩根接線,一旦接反的話,就無法正常讀取資料。而不可思議的是,當這些感測器安裝完畢後,墨菲上尉發現,這16個感測器的接線居然無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
事後,墨菲上尉承認,這是由於自己在設計感測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居然會有人把線接反,他自嘲道: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錯誤的方式被處理,那麼,最終肯定會有人以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它。
而這句自嘲,也成了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定律——「墨菲定律」(Murphy's Law)。
技術會日臻完美,人始終會出錯
「墨菲定律」誕生在20世紀中葉,正是歐美國家經濟迅速增長、科技爆炸的時代,西方世界充滿了一種自信、樂觀的精神,相信人類終將克服所有困難,改造一切,沒有什麼問題是戰勝不了的。而「墨菲定律」則給當時的人們敲了一記警鐘:
技術會日臻完美,而人卻始終會出錯。
如果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做錯的可能,那肯定會有人去把事情做錯。
只要有人參與,就不可能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犯錯,環節越複雜,參與的人越多,出錯的機率就越大。可以說,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情永遠會出錯,最壞的情況永遠會發生。
墨菲定律的4大法則
之後,人們又更進一步探討墨菲定律,從中闡釋出四個主要內容:
墨菲定律簡直就是悲觀主義的論調:既然事情永遠都不可能向最好的方向發展,而一旦有可能變糟,它就一定會變糟,那麼,在墨菲定律面前是不是就只能聽天由命了呢?
事物都有兩面:唯有計劃周全,方能避免失誤
幸好,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換一個角度看,墨菲定律恰恰是在提醒我們,
要從細枝末節上重視出錯的各種可能性,事先做好周全的預備方案,將盡可能多的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可以說,墨菲定律一方面警告我們最壞的情況肯定會發生,不管對技術還是對機率都不要有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事先一定要考慮到每一種可能性,防微杜漸,消除潛在的隱患。
2014年亞航空難的教訓
發生於2014年的亞航空難,導致飛機上162人全部罹難,綜合各種調查結果,這次事故是由兩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所引發的。
屬於印尼亞洲航空公司的這架空客A320 型飛機,2014年12月28日在從泗水飛往新加坡的途中墜毀。當時,飛機的FAC(Flight Augmentation Computer,飛行增穩電腦系統)有一個焊點接觸不良。這個故障早就存在,而且,在失事的前1年中,這種故障就出現了23次,每次都只能靠機長去副駕駛座後方手動拔掉FAC跳開關。
手動拔開關畢竟是小事,所以一直沒有引起重視。直到事故之前,機長再次離開座位去拔掉FAC跳開關,由副駕駛操縱飛機。然而,這次飛機的FAC正處於某一個臨界狀態,拔掉FAC跳開關之後,飛機迅速爬升,而這種情況遠遠超出副機長的操縱能力範圍,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應對時機,致使飛機超出了正常的飛行包線(Flight Envelope)進入失速狀態,最終,導致了空難的發生。
亞航空難發生後,大量航空公司吸取教訓,在進一步嚴格測試流程、防微杜漸的基礎上,加強了飛行員訓練科目,加入了高空飛行和極端姿態飛行訓練,以保障在飛機突然失速的情況下,飛行員能擁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中國有句古話:「萬事必作於細。」既然最壞的情況總會發生,那麼,至少,我們可以提前做出一個周全的預備方案——這就是墨菲定律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延伸閱讀│保持恰當距離的「刺蝟法則」:不丟失自己的立場與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