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西方領袖因烏克蘭危機全面杯葛時,習近平雪中送炭,親自出席開幕。
2022年,西方領袖又以新疆、人權等議題為由拒絕參加北京冬奧開幕時,普京投桃報李,不但親自出席,且與習近平舉行高峰會、發布聯合聲明,並簽署了總計約1300億美元的天然氣和石油買賣大合約。
依據合約,在未來10年,俄國保證向中國大陸增加出口一億噸原油;雙方在30年內興建新管線,俾使俄國增加輸出天然氣至中國大陸,每年100億立方公尺,標誌兩國領袖對於未來雙邊友好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俄中跳開了傳統貨幣交換的範疇,宣布用歐元計價,等同向歐盟示好 ,拉抬歐元,劍指美元。
英鎊拱手貨幣霸主地位,美元取而代之
二戰以後美國的霸權極受益於美元做為國際最重要通貨的結構。在這個基礎上,美國可以在全球大舉發行公債籌錢,更能將外債內債化,並在增加貨幣發行時抑制國內物價上揚。
1971年以前,美元靠美國的黃金準備支撐;1971年美元和黃金的兌換機制結束後,則靠著石油美元支撐;2008金融海嘯後,美元實際是靠美國的霸權信用支撐。
截至2021年底,美元仍占全球外匯儲備六成,國際貿易和跨境支付四成,全球金融交易八成以上。歐元緊追在後,占25%全球外匯儲備和35%的國際貿易與跨境支付。
一旦市場判斷美元全球貨幣霸主地位動搖,將會立即且連續地拋售美元,美元也必然大幅貶值,美國的政府預算規模和民間消費將立刻被限縮,進而大大減損美國的外交影響、軍事投射和投資消費,直接撼動美國全球霸權。
英國於1960年代末宣布撤回蘇伊士運河以東所有駐軍,正式退出亞洲和中東國際舞台,就是因為二戰後英鎊屢遭拋售和貶值,遂迫使英國不得不大刪國防預算、緊縮各項開支,人民也得跟著縮衣節食。
但是,英鎊所以在二戰後喪失貨幣霸主地位,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美元已經擁有完全取而代之的實力,能夠滿足全球貨易、交易、支付的全部需求。
而歐元完全不具備當時美元的條件。一方面,歐元的誕生,是源自歐洲內部統合的需求,也是單一市場完成後的合理創造,並沒有取代美元的野心和設計。
這也是為什麼一直要等到此次疫情爆發,重創歐洲經濟,歐盟才正式同意首次發行統一債券,距離歐元誕生足足有20年了。
另方面,2010年歐債危機後歐盟內憂外患,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更是雪上加霜,歐洲統合前景愈加不確定,也掣肘了歐元對美元霸權可能的挑戰。
因此,即使俄中聯手拉抬,歐元也無法撼動美元霸權,更遑論取而代之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