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親手育成「科技桃花源」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3-08-01

瀏覽數 17,200+

親手育成「科技桃花源」
 

本文出自 2003 / 8月號雜誌 第206期遠見雜誌

我岳父(高育仁)曾告訴我,1972年底他任台南縣長時,台南縣約有一百萬人口,當時桃園縣只有八十多萬人;如今桃園縣已擁有一百八十一萬人口,是全台灣的第三大縣市(僅次於台北市、台北縣)。

更重要的是,桃園縣境內有一萬一千多家工廠。曾幾何時,桃園縣已從傳統的農業縣,悄悄地轉變為全台灣最大的工業縣。工業產值全台灣最高,去年達新台幣1兆2000多億元,今年勢必更高。去年桃園縣上繳營業稅1518億,占總稅收14%。這是可觀的數字,同時代表台灣的競爭力,堪稱台灣整體經濟之櫥窗。

五行俱全

桃園縣是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產地,全台灣最大的汽車廠,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的四大廠也都在桃園。這樣的工業大縣,為什麼是桃園?因為朱立倫擔任一年半的縣長嗎?我不敢當,因為我們是台灣的大門,走入世界的第一站。

桃園在先天上真的得天獨厚,可是我也必須說,2001年12月20日我就任縣長,看到第一個數字時,才發現原來縣長那麼難當。我岳父擔任台南縣長時,財政狀況不錯,2001年桃園各種借款卻高達185億元之譜。

最重要的一點是,2001年時,桃園縣總收入為217億,而所需支付的人事費用「不多」,「只有」223億。阮囊羞澀,建設也免了。在一年財政赤字高達109億情況下,只有趕緊賺錢,增加收入。以經濟學來說就是要「養雞生蛋」,要讓企業留在我們這兒,讓大家遷往桃園居住、在桃園發展,如此整體稅收,包括罰單等各項收入才可能增加。沒有人,連罰單都開不成!

經過一年的努力,2002年底,桃園縣整體稅收達到323億,較原本217億多了48%,而同期各縣市平均下降大約3%。並非我三頭六臂,有過人之處,而要感謝桃園的企業家,他們真的在這裡投資、在這兒發展。

台灣全省都在招商,歡迎企業界設廠,我衷心感謝企業家們能真正根留桃園。說到根留桃園,過去為什麼不留下來?其實不脫中國老祖宗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土地、人力、水電、資金等。林百里董事長曾教我這道理,地方政府最擅長解決的就是土地問題。

土:釋出農地支援企業投資

過去桃園縣擁有許多平坦的好地點,但是卻受到山坡地開發的限制,華亞科學園區或宏?渴望園區和林口第三工業區等等,基本上所處的位置都很平坦。但是卻在高度、建蔽率、容積率以及環評、水土保持上受到限制,中央並且規定五年才能檢討,就在我就任前兩個月才剛剛檢討過。我在就任三個月時視察這些園區後,曾與大家談及若不解編、不改變,我們就無法繼續在這裡蓋大廠、繼續投資。

我們的目標是地方一個月,中央五個月的作業時間,半年內要解編六百五十公頃的土地。像遠東等原先就在桃園設廠的集團,要求附近土地屬於農地的部分是否可以變更?過去要變更農地,困難重重,但是我擔任縣長一年半以來讓十八個廠變更十八.六公頃的土地。若是有人有興趣專案使用農地,五公頃以上的農地准許變更。光是這些解編與釋出的農地就達六百八十五公頃。同時,延宕多時的桃園科學園區土地,希望能令王永慶先生對桃園、對台灣有信心。我們還有一個目標,價格就是最大的競爭力,所以我們用最便宜的價格釋出農地,平均一坪才5000多元。

為什麼訂5000多元?王永慶先生說在麥寮填海造地,一坪造價就是5000多元,我要讓他以同等價格買到不需填海造地的土地,然後在桃園擁有兩百六十公頃的「桃科」。最後,經過改良、興建公共建設,一坪土地價格能維持2萬元以下,這樣的競爭力令人咋舌!

以此方式鼓勵釋出農地,成為工業生產用地,短期有一千公頃新解編及變更用途的土地能夠使用。為什麼目標是一坪2萬元?因為中央所提供的工業區租金一坪的年租大約為600元,每坪售價2萬元等於財務成本的租金就在600元以下,我要讓買地比租地划算,希望因此大家根留桃園。至少先解決土地部分,未來在桃園,希望能有更多的投資案,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協助甚至積極主導的角色,讓成本降低,讓效率提高。

水:石門水庫,澤被大台北

「水」,桃園的水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我一就任就碰上旱災。嚴格來說,石門水庫是不會缺水的,因為在任何情況下,每日供水都維持九十五萬噸。石門水庫現在平均供水量大約一百八十萬噸。其中45%用在農業用水上,15%供應給台北縣,翡翠水庫管線如果完工,桃園就不再需要供水給台北縣。

石門水庫不論是供應桃園地區工業用水或民生用水都綽綽有餘,遺憾的是,受限於傳統法令與中央基本考量。去年我曾為中央捨不得7億休耕款而大怒。工業產值影響的不是7億、不是70億、不是700億,桃園縣的工業產值是1兆2000多億。若是讓桃園缺水,損失將是好幾千億!

我個人以為台灣不會缺水。台灣領導人缺乏魄力與決心及不凡事從選票考量和不為少數的意見所左右!今日的重點是:農業很重要,若犧牲民生和影響產值時,可以補貼農民,但決不可影響大多數產業的發展。

以這個邏輯推論,台灣土地也相當足夠。只要我們的農業政策確定。我曾經在立法院和經發會提出,其實台灣所需的戰備存糧,只需七十八萬公頃的農田就能提供。但今天卻超過十倍以上,為什麼不釋出部分土地讓「地盡其用」?至於過程中所必然出現的陣痛,中央應勇於一肩扛起。至於留下的七十八萬公頃農地,以「公農民」的方式,給他們基本工資的保障或津貼,等同於公務員。若有決心如此做,台灣的土地夠充分了。

火:電廠林立,電力不虞匱乏

電廠包括交界處的新桃電廠、長生電廠以及新設立的國光電廠;加上原有的林口發電廠及核能發電廠,桃園的電也是不虞匱乏。

木:七萬外勞突破勞基法限制

剩下的是勞工。桃園目前已經引進大約七萬名外勞,我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自由貿易港區」相關法令日前在立法院通過,自由貿易港目前只有兩處最具優勢,一是桃園,另一則為高雄。中正機場坐落桃園是桃園的優勢,但是自由貿易港區最重要的觀念是引進大量便宜勞工,從而突破勞基法的限制。

容我大膽地說,因壓力及不同聲浪,而無法突破,一定要遵照勞基法的話,為自由貿易港區立法的美意也就所剩無幾。我希望自由貿易港區不但設在桃園,我還希望尤其是包括高科技產業在內的企業能在港區內,日後就能以低廉的勞工生產,而高級的技術和研發人才也留在我們縣內。

金:一年半投資額超過3000億

至於「金」,自然不是地方政府所能提供的,但是「金木水火土」兼具,令桃園一年半來實現超過3000億以上的新投資案。若是要比較二十一縣市的「招商成果」,我極具信心。桃園縣在大家胼手胝足努力下,必然勇奪冠軍。

過去一年,水利建設是過去十六年來總和,公共建設為過去四年的總和,去年一年建十二所學校、十座公園,這些數據可以顯現出我們的努力。但是再多的努力,大家也知道瓶頸何在。

未來的課題:

我剛剛對高希均教授說:「桃園是國家大門,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但是也可能是台灣『鎖國』的最大受害者!」

為什麼許多國際企業選擇桃園縣?選擇台灣?重要的原因是地圖一攤開,會發現台灣是走向亞太地區最方便的途徑。

然而,我們卻可能失去西邊的大陸。今天自台灣飛往大陸任何一地都在兩小時以內,若繞道別處,台灣就成赴大陸最遠、最不便之地。桃園的競爭力關鍵不在是否能真正開放桃園,而在真正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別問「你是哪裡人?」

台灣近年來最大的爭議,「你、我是什麼人」?我常常攬鏡自問,在議會也有議員問我,「縣長你是『什麼人』?」我的標準答案自然是,「我是桃園人。」但是這是政客的答案。回到現實面,是不是台灣人?當然是;是不是中國人?這時,心中防線油然而生。但是防線本來是不存在的,因為大家當然是文化上、歷史上、傳統認知上的中國人,但是今天有人刻意將「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畫上等號。

有人警覺,在今天的台灣切不可說自己是中國人,因為一旦說自己是中國人,在政治上就立即被貼上標籤。可是我有很多台商朋友,在台灣口口聲聲「我是台灣人」,一到大陸就變成「中國人」,還需人格分裂地告訴自己:中國是「歷史的中國」,而且我是「中華民國人」。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最近我到新加坡訪問,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搬到當地後,問他是什麼人,他可以高興地說出:「我是『華』人(I’m Chinese)。」這答案就是任君解讀。重點是為什麼要搬到新加坡?他說現在紡織業很多人都搬到新加坡。

他說之前的確在東莞設廠,但是四、五年前東莞的成本提高,因此搬到武漢,不久後又為同樣理由再搬到越南,如今成衣代工業者都搬到非洲去了。主要設廠地則在賴索托、納米比亞和馬達加斯加。我問他原因,他說南非洲的國家平均月薪只要32美元。

他說到了非洲,不會再有「中國人」或「台灣人」的問題,因為他們看我們都是「亞洲人」。

從這樣的角度看來,沒有愛不愛國的問題,只有成本與效益的考量。到東莞設廠並非愛大陸、不愛台灣;到越南設廠也不是愛越南、不愛中國,到非洲設廠更不是不愛亞洲、愛非洲。成本低就是考量。

2、龍頭可能變蛇尾

今天關起門來唇槍舌劍,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企業毫無意義。企業在乎是哪裡可以提供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率的服務,那就是設廠發展的選擇。全球化之後,桃園縣在關上門後興奮地說自己是台灣第一,那又如何?台灣已逐漸成為世界邊緣化的一環。

6月24日高希均教授在《經濟日報》上又給予我們當頭棒喝,文章提到「五十六位新亞洲領袖」對亞太各國的評鑑以及日本四百多個企業家對亞太商業環境的看法。在專家的會議上,高達96.4%的專家認為中國大陸是亞太地區目前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地方;83.9%的專家認為,中國大陸是亞太地區未來具經濟影響力的地方。而日本四百多個企業家對於勞工、土地、效率或是各項競爭力評比前八名,第一自然是日本,第二是中國大陸,依次是新加坡、香港、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台灣勉強排第八。大陸各項評比總和是三百四十八分,台灣只有九十九分。只有對岸的四分之一。

當我們喋喋不休要不要統獨公投,要不要在「一中」之下直航,爭議是「一中」「兩中」或「一中一台」時,台灣的競爭力悄然被邊緣化了。我有時思考從政不知是對是錯?因為從政四年半以來,台灣從最具亞洲競爭力的「四小龍」,淪為第八條龍的「龍尾」,下回可能就消失了。

台灣的定位及未來在哪?第一件我希望提出的是,桃園不希望成為台灣「鎖國」下的最大受害者。兩岸當然要三通、直航,至於條件為何?至少政治上的考量是毫無意義的。應考量政治上的「最大公因數」——兩岸是共存的、經濟上「最大公因數」——兩岸是共榮的,政治共存、經濟共榮才是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想想過去不論是台灣還是大陸,甚至其他地方,都是先經濟後政治,台灣也曾經在威權體制下,但是因經濟發展而才能走入民主;大陸拜「改革開放」之賜,經濟同樣高度發展。如果兩岸能取得一個公因數——政治共存: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叫中華民國;往「一邊一國」或是「兩邊都是中國」的角度看,加上經濟共榮,相信才能有發展空間。

3、兩岸要同時生存、發展

因此,兩岸關係才是台灣發展的契機,也是桃園縣發展的契機,這是我今日必須提出的,就算桃園再有執行力,就算桃園盡了最大的努力,我相信也無法違逆一個趨勢,就是台灣必然是大中華經濟圈、必然是亞太經濟圈的一環;台灣必然存在的條件就是一定要靠直航,一定要靠企業的分工。

回到自由貿易港區,若能大膽的開放,並積極拋棄意識型態,台灣競爭力會回來。我們需要科技人才,需要精英。

問題是精英打哪兒來?除來自各學府外,我們也很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世界各地的人才我們讓他們自由進出台灣,包含來自大陸的,所以不能有時間限制。在自由貿易港區完全自由化之後,生產基地在此,本身高層次員工,搭配外國勞工的基礎裝配,我想台灣不會完全失去生產機會。

讓基礎產品該屬於南非洲的屬於南非洲,該屬於中國大陸的屬於中國大陸,該屬於台灣的屬於台灣,屬於台灣的希望能在桃園縣。這就是我們共同努力之目標。

今天花幾十分鐘介紹桃園,一年半的時間不敢說經歷了很多,但是我看了很多,感想很多。至少有一個最好的感想,從前的光說不練、為非作歹,到現在至少充滿執行力、少說多做;少說令國家混亂、社會動盪的事,多做些對後代子孫有益之事。

我不敢說國會有何不是之處,但是我希望每個政黨記得地方的一句話:「誰是執政黨不重要,老百姓要的只是能生存發展。」

我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台灣人、中國人、世界人,希望世界走進台灣,走進桃園;桃園能走向世界。我們成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希望兩岸政治共存、經濟共榮。

現場問答

Q:桃園的交通令人頭疼,尤其是高速公路及機場聯絡道,解決之道是提升公眾交通系統。最近桃園得到許多興建公眾交通系統的機會,但轉運問題一直是盲點。像高鐵青埔站,下車後可接桃林鐵路及捷運藍線,車站在同一地點,卻無轉運。第二,高速公路與鐵路各自為政,在高速公路經桃園的任一交流道下,也搭不到捷運,建議在中壢交流道下設轉運中心,而捷運藍線亦在附近經過,可在此轉運,通往桃園縣各地。

A:全台灣五大都會區,以桃園人口、交通成長最快。遺憾的是當五股高架完工後,本應在十年前就繼續動工到楊梅,但是弊案問題以致停工到現在。大家想到的只是擴大公共建設,問題是能否將錢分到地方?或是擴大就業200億,卻沒想到這是早該做的工作。所幸選舉將屆,大型工程又為人想起,包括機場捷運、捷運藍線、桃林鐵路等總算桃園都爭取到了。

7月10日我向總統報告,B8站延伸至中壢、B7要跟高速公路轉運;機場捷運經長庚醫院附近,那兒有個交流道,會做好轉運工作。這本應該由中央來設計規劃,但是地方還是應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

Q:在縣內「五行」可以解決問題,但若與中央有關時,如何克服協商的問題?

A:別把自己當成官,要保有服務精神,也就是該低頭時低頭、該求人時就求人。像山坡地解編,我親自拜訪當時農委會范主委,我很感謝他,他是個有氣魄的人,與我一起克服萬難。

Q:桃園在競爭力提高以後,勢必吸引更多外來投資者,對縣民的優質生活不知有何配套措施?

A:台灣經濟強,但文化貧乏。桃園也如此,我不希望人們因為桃園房價低或買不起台北房子而喬遷至桃園,這非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在桃園一樣有好的生活品質。

公園、綠地是我們重視的第一個目標;第二是要有文化內涵。我們文化局的各項內容都相當成功,包括吳炫三引進國際十大藝術家在桃園創作,連文建會主委都訝異文化沙漠的桃園,能成為國際十大藝術家進駐之所在。

我要感謝很多桃園的企業家,長期對藝術的貢獻,像廣雅軒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台南也舉辦蓮花季,但是偏農業及欣賞面,我們則加入文化氣息,強調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意境。當然這也表示,我們還是非常尊敬呂秀蓮副總統。

Q:你對觀光業的看法?

A:大家很少想得起來桃園的觀光資源。水蜜桃原本是單純農產品,我就職後訂定水蜜桃月,今年再易為水蜜桃觀光季。其實水蜜桃只生產一個月,藉此卻能將我們鍾靈毓秀的山水如龍潭、大溪、復興,推廣出去,也不光只有夏天來拉拉山,冬天可以洗溫泉、春天賞櫻、秋天還有楓紅;蓮花季時,小朋友能感受農業時代抓泥鰍、紮稻草人、烤地瓜之樂,這就是「山海並進」,也就是台北市的後花園。

Q:縣長對公園是否有好的企劃?此外,請縣長關心商界的困難。

A:公園對桃園是從無到有,希望各鄉鎮市長結合縣政府一起規劃,充實軟體。

懷舊風盛,對傳統商業也非常有幫助,重要的是沒有整合出來,如何替傳統商圈創造出價值和凸顯其特色?桃園城鄉型風采要將福崗、楊梅、埔心、中壢、內壢、桃園六個火車站稱為「鐵道桃花源」,將每一個傳統商圈廣場及附近做出特色。

希望大家不要只到大賣場,應回味過去的美好時光。希望商業界也能成功整合。

Q:你如何做生涯規劃?

A:不需規劃太多,做好現在手邊的事,對未來勿期望太多。大家都太注意「下一個位置在哪兒?」我與其他政治人物不同,教職才是我的本行。

我希望多為台灣培養人才,多使好人獻身政治。可悲的是十年來政治紊亂,使精英視政治為畏途,年輕人也瞧不起政治人物,標準的「劣幣驅逐良幣」。我說不上好,但希望愈來愈多好的年輕人投入,否則沒人接棒,就算我不退,台灣一樣會沈淪。(裴凡強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