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問題」。如果能夠提出有效的問題,就能夠收集有效的資訊;如果能提出令自己滿意的問題,代表能夠確實地用自己的腦袋思考。(本文摘自《哈佛╳史丹佛 成就超一流邏輯思維的33問》,作者為狩野未希,以下為摘文。)
如何提出一針見血的問題
你想到該提出什麼問題了嗎?還是想著想著,漸漸不知道該問什麼才好了呢?這次提問的目的,只要完成「判斷醫師是否值得信任」的任務即可。如何解釋這項任務——「值得信賴」的具體意義——將成為重點(詳情容後再述)。
※解答範例:
萬一這家醫院無法治療我的疾病,他們會怎麼處理呢?
我可以錄下與醫生的對話嗎?
釐清「為何而問」,是問問題的關鍵。
日本人普遍不太擅長「發問」。如何分辨問題的目的?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該怎麼做才能對自己的提問充滿自信?本章的重點就是訓練這些「提問的能力」。
美國人也不擅長發問
大家平常在會議中、在診療室或是和朋友的聊天時,會提出多少問題呢?
我猜選擇不問問題的人應該不少,理由五花八門,例如「當下不是可以發問的氣氛」,或「不想被當成笨蛋」等,都是常見的理由。如果是刻意不發問就算了,要是在必須發問時不知道該怎麼問,那可就困擾了。無法提出有效的問題,問不出想問的問題,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
我彷彿可以聽到有人說:「日本社會不太歡迎發問,接受那種從上至下的教育也會變得不懂得問問題。」
的確,社會和教育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然而在極度鼓勵發問的美國社會,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該問什麼才好。為了讓這些人學會問問題而開發出來的Question Formulation Technique(提問技巧),在美國教育第一線也獲得極高的評價。
「懂得發問」 是思考的證明
請各位記住,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問題」。作家丹.羅斯坦(Dan Rothstein)與盧斯.桑塔納(Luz Santana)在他們練習「提問技巧」的著作《只要一個改變:教學生問自己的問題》(Make Just OneChange: Teach Students to Ask Their Own Questions )也強調了這一點。
問題的好壞,端視是由誰、在什麼情況下、為了什麼目的提出這個問題而定。好的、有效的問題,指的是根據狀況與目的,提出自己該問並且讓自己滿意的問題。
附帶一提,羅斯坦等人也表示,美國之所以希望更多人「懂得發問」,是為了創造出更優質的民主社會。如果能夠提出有效的問題,就能夠收集有效的資訊;如果能提出令自己滿意的問題,代表能夠確實地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如果能有愈來愈多人像這樣「掌握確實資訊,做出縝密思考」,民主主義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看來問問題不僅是國家戰略,而是全球戰略。
訓練思考力,也需要訓練發問能力
反觀日本,不要說思考有效的問題了,可能更常到最後都問不出任何一個問題。能夠提出有效的問題,代表有能力仔細思考。因此訓練思考力時,一定也需要訓練發問能力。
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全部都是從發問開始。舉例來說,你突然聽到一首不錯的歌曲,腦中浮現「這是誰的歌、歌名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就是開始產生興趣的證明。又譬如,聽到意外事故的新聞導致心情低落,但心情低落無法產生任何「觀點」,只有問自己「為什麼會心情低落」、「該如何阻止這樣的事故再發生」,才能逐步建立觀點。
彼得.杜拉克:企業經營不善的最主要是問不出正確的問題
靠「自己」思考問題有很大的意義。「經營之父」彼得.杜拉克在《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Peter F. Drucker,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說過,經營不善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得不到正確的答案,而是問不出正確的問題」。
如果想要拓展未來,就不能只是默默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別人提出的問題依循的是別人的立場與目的,而我們會覺得放棄也無所謂,「解決不了就算了」。
但自己提出的問題不一樣,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會拿出「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重要,所以絕對要找出答案」的決心。
提出有效問題的8個步驟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8個步驟,練習提出有效的問題。請把在各步驟想到的內容全部寫出來,可以寫在紙上,也可以輸入手機裡。
這個步驟雖然適合在發問之前至少有15分鐘的準備時間,不過只要反覆練習就能培養出提問的能力,想必總有一天能夠應用在突然被要求提問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