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管理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許士軍
user

許士軍

2003-06-01

瀏覽數 19,550+

管理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6月號雜誌 第204期遠見雜誌

管理是什麼?」像這樣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往往卻是最難給予中肯而恰當答案的問題。尤其管理這門學問,它和物理、化學、甚至經濟、心理這些學問不同,基本上它和外界環境的關係緊密結合,它所追求的,不在於本身理論架構如何完整、模式和命題如何嚴謹,而是如何配合外界環境條件和需要。換言之,管理學所關切的,是事實上的效果,而非邏輯上的周延。

走出管理理論的叢林

由於管理這一特性,使得所謂管理理論,每每隨不同時間和地區而有不同,眾說紛紜、派別眾多,各自建構在不同的前提和假設上,以致於造成管理學先驅康茲(Harold Koontz)稱此現象為「管理理論叢林」。

這也許說明了何以人們會產生「深知管理好處,但卻畏懼管理」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多少需要有人能「提供一個鳥瞰的觀點,將管理的過去和未來發展理出頭緒來」,讓讀者認識到管理是一門具有連貫性的整體學問。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管理深奧難懂?問題就出在,將管理看作是一門「學問」這一刻板印象上;凡是學問,就是遠離現實的。然而,如前所述,管理這一門學問卻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來的,離開這一點,管理將一無是處。在這方面,管理有如民主政治;所謂真正的民主政治乃是一種生活方式。真正的管理,同樣的,不是建立在人為的組織層級和權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追求理想的熱情和文化上,這也屬於一種生活方式。

管理是隨著時代潮流而改變的。譬如過去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管理是講求分工的;然而,目前我們所面臨的,乃是一個講求「整合」的時代,因此在管理這一天地內,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處處也是整合的趨勢,而不是分工。

整合也反映於近年來人們對「經營模式」的重視上。基本上,所謂經營模式代表一個組織在複雜而競爭劇烈的環境中,企圖塑造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換言之,這種經營模式和過去競爭方式相較,不只是單純地依靠成本低、品質高、交貨快或服務好這些戰術優勢,而是代表一整套構想,包括利基之發掘、顧客之界定、產品或服務之組合、交貨方式與途徑之選擇,甚至外界伙伴之結合等等,有如一套完整劇本的演出。這種經營模式是否成功,有賴所有參與者,包括組織內和組織外的人,一起通力合作,而非是由其中任何人獨力演出,或由各人埋頭做好本身工作所能奏效。

由於策略在本質上,就是改變──變得和現狀不同,也和競爭者不同。一旦管理和策略整合,「創新」就成為管理的本質和主要成分,而這也是使得今後的管理不同於傳統的管理之基本差異所在。如杜拉克所指出:「不創新即滅亡!」(Innovate or die),把這精神放在組織中來說,創新不限於創業階段,或只存在於現有組織中的某特定部門──例如研發部門而已,而是滲透到所有部門之內。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創新?這已成為今天每一機構和每一關心機構存亡者,日夜縈繞心頭的難題。使人們困惑的是,我們能靠規劃創新嗎?傳統的規劃乃建立在預測的基礎上,既然未來的環境是不確定的和難以預測的,使得原來的規劃方法顯然無法幫助組織解決創新的問題。在這情況下,取代規劃的,乃是願景、組織本身的核心能力以及知識的應用。

以上所提出的幾個觀點:譬如管理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是未來社會中的一種生活方式;管理已隨著時代潮流的制度,自一狹窄的範圍走向「整合」的大道;還有「創新」已成為管理中不可分的核心成分。諸如這些觀點,可以說是代表個人在閱讀《管理是什麼》這一著作後的幾點感想。一本好書的重要條件和任務,就是能夠對讀者有所啟發,無可置疑的,這本書是符合這一條件的。

通識教育中必讀之書

這本書作者所要做的,乃是針對一般人─—不具備管理學知識和經驗的一般讀者,以最簡單的方式,將原本可能很複雜的管理觀念呈現出來,並透過許多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帶領讀者探索管理的核心觀念,實際應用時的狀況。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一本書的特色往往和作者的背景、經驗是分不開的。以本書兩位作者而言,他們本身從事管理諮詢工作多年,接觸過無數既廣泛而又有挑戰性的實務問題;兩位也都曾長久擔任《哈佛商業評論》編輯,其中一位更長達十五年之久,這一工作給予他們接觸世界上最領先的管理思維和實務創新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下,本書可以說是代表作者多年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晶。無怪乎可以獲得像杜拉克、波特、柯林斯這些大師所讚賞,同時也贏得像戴爾這些成功企業家的推薦。

如果用一句話以形容這本書的話,即作者所說的:它應該列為是「通識教育」中的必讀之書。(作者為元智大學遠東管理講座教授)

書摘篇管理是什麼

上個世紀人類最大的創新之一便是「管理」。管理的目的在將高度複雜及專業的工作,以最有績效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從美國的MBA(企管碩士)由1960年的五千人,增加到2000年的十萬人,就知道管理工作受到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然而,管理書籍浩瀚如海,反而讓人弄不清管理究竟為何?本書將介紹一些基本而威力強大的管理觀念,讓在組織中工作的人,以及在外包制度興盛下的個人工作者,瞭解他們所在的組織是否上軌道;並且,瞭解如何將管理應用在自己身上,將聰明才智轉化為實際績效。

首先要說明的觀念是,現代管理常提到的「價值創造」。它是現代管理最有生命力的原則,也是現代管理的主要責任!由下面的例子可見「價值創造」的力量。

美國企業的管理階層在1960和1970年代變得愈來愈傲慢自大,只關心自己的勢力,而忽略了為消費者及投資人創造價值。到1970及1980年代,亞洲興起一些重視成本控制、為消費者利益著想的積極競爭者(如日本的豐田、日產及本田),提供了高品質、低價位的產品給消費者,使得美國的企業(三大汽車廠)節節敗退。企業應體認,價值是由顧客界定的,並且是隨著不同人、不同時空而有不同的變化。

「經營模式」和價值創造一樣,也成為網路經濟時代極為流行的術語。但因被濫用,使它喪失了部分原意。經營模式是一套假設,說明當組織在為所有參與者、而不只是顧客創造價值時,它是如何運作的。電子海灣(e-Bay)就是一個膾炙人口的經營模式。

電子海灣的成功,是因為它抓住了「規模經濟」的特質。傳統的拍賣會在固定的場所舉行,出席的人少,商品也少,因此效率奇低。而電子海灣容許數以百萬計的網友,在網路空間進行交易,由於買主多,競價就比較激烈,因此能賣到較好價錢。電子海灣會在人們上網公布待售物品,以及交易完成後,收取費用。而交易完成後,買賣雙方自行處理付款及運送的問題,該公司既不需保管,也不需運送物品,成本極低。這個經營模式不僅讓電子海灣獲利,同時也幫助無以數計的小生意人降低接觸顧客的成本,讓他們享受以往大企業才能享受到的規模經濟。

管理觀念中最引人注意的,也最常讓人起爭辯的,莫過於策略了。簡單地說,策略就是,如何與眾不同,讓自己優於競爭者。被2003年3月的《Fortune》雜誌譽為世界最受尊崇企業的威瑪百貨,便是箇中最佳典範。該公司自華頓(Sam Walton)擔任領導人,到他1992年去世的二十年間,平均投資報酬率是33%,平均營收成長率是35%,該公司許多經理人和領時薪的員工,退休時都成了百萬富翁。而威瑪百貨之所以成功,在於它採取了「到被其他零售商忽略的窮鄉僻壤開店」策略。另外,它時時更新商品內容及店面外觀,並大量投資於資訊科技,以加速公司資訊的流通,藉此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這個「物美價廉」的策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威瑪百貨卻用這個策略,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管理的另一項黃金定律是「信任」。這裡所說的信任,包括員工與經理人間相互的信任、一家公司的商譽所受到群眾的信任,以及企業和協力廠商間的信任等;有了信任,才可能有好的管理。譬如在信任的環境下,經理人可創造一種讓員工自我管理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投入熱忱,並主動為成果負責。

如今我們正在測試,在商業領域中發展成功的管理原則,可否在政府及非營利機構中發揮功效?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接下來我們必須嚴肅地面對一個問題:如何衡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這些事物可能是無價的,但絕不可能是免費的。只要能適當地運用管理方法,便能讓人們負擔得起這些事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