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一:布局「制度」接班
身為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第一大廠,台積電服務的客戶從NVIDIA到威盛,「Morris(張忠謀)的交棒」,一如「GE威爾許(Jack Welch)的交棒」,都是國際矚目的大事,尤其是誰能在強人之後接棒,備受關注。
2001年8月台積電董事會通過升任蔡力行為總經理,原任總經理曾繁城升任副總執行長。一連串人事異動,讓張忠謀的接班人布局,正式浮上檯面。究竟由誰統領一萬五千人的台積電晶圓代工軍團,是掌管技術研發的曾繁城、還是統籌營運、行銷業務的蔡力行接班?
管理學者認為,中國人看接班都從「人治」觀點,但不要忘了張忠謀強烈的美式管理背景,「制度」接班,比「人治」更重要。
經理人的提名制度,就是制度接班的象徵。「偉大的CEO是要讓公司更偉大,」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說。
在人治的企業,現任領導人通常享有獨一無二的發言權。張忠謀一向作風tough,但選擇走制度交棒之路,而非一己之念,應有其深謀遠慮之處。
強勢領導,常常內藏弱點。任何一位領導人都有內在的局限性,強人領導雖然是某種成功的保證,但是旗下的副手自然相對弱勢。
在強人之後接班,強人必須先扮演好的教練(coach)。「台積電的提名委員會應該不單純只是提名CEO,而是建立一個核心經營團隊的訓練流程,」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分析。
過去的CEO比較少時間訓練下一任CEO,現在的CEO要花點時間去訓練、考評有潛力的候選人,讓他們去體驗CEO的決策過程。
在台積電龐大的接班隊伍群中,有二十二位副總,個個都是一時之選,「如果coach做得好,台積電接班,個個都是明星,」李吉仁說。
因為採取經理人提名制度,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反而刺激競爭;二、為了爭取提名,各家都會卯足勁,努力表現,反而在交班過渡期,出現最佳戰鬥力。
最精采的CEO交棒演出,不是只有一個CEO接班,「而是二十二個同時都有接班的能力,」李吉仁說。
有人形容這時候的張忠謀,就像是歷史大劇「康熙帝國」,劇中的康熙皇帝在斬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定蒙古,立下不世之功之後,開始苦思誰可以承繼這一片廣大的疆域?
康熙雖然治國有方,但是在處理大位傳承的問題上,卻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導致諸子爭儲。張忠謀顯然不想重蹈歷史覆轍。
在CEO遴選上,選「同道」還是選「異己」,又是一大智慧考驗。
心理學上研究發現,企業領導人感情上喜歡有追隨者,喜歡提拔那些與自己類似的人。
1980年代,IBM的領導人沃森選擇了與自己理念相同,符合典型的IBM領導人約翰.阿克斯,蕭規曹隨的謹慎作風,堅持倚賴看家法寶——大型主機(Mainframe)做為其主打產品,卻讓IBM一度陷入險境。
同樣在1980年,GE(奇異)的CEO瓊斯意識到,GE面臨生產率增長緩慢、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挑戰,他認定公司需要一位銳意改革者,因此他選擇行事作風與他完全迥異的「異己」——威爾許。瓊斯注重規範,威爾許則常常出軌,事後證明瓊斯的眼光是對的,「因為改革的前提,首先是否定現在,」瓊斯說。
台積電未來的接班人,究竟應該選同道還是選異己,是張忠謀未來布局最大的考驗。
湯明哲認為,半導體產業一向追求「產能迷思(capacity driven)」,當Morris’Law(張忠謀定律,指半導體每五年必有一次景氣衰竭)碰上Moore’s Law(摩爾定律,指半導體技術每十八個月更新一次),目前半導體的供給顯然超過需求,晶圓代工其實已有瓶頸。
面對全球半導體景氣混沌不明,身為台積電掌門人的張忠謀,究竟該如何選擇接班人?管理學者說,張忠謀可能更需要經理人提名制度委員——「諍友」的「諍言」。
科技產業千變萬化,台大管理學院院長柯承恩分析,傳統產業由於產品變化不大,還有時間來培養接班人,但是「科技產業沒有時間可以培養接班人,產業的變化太快了!」
科技業要創業成功,就是要靠旁邊的朋友,而不是慢慢地培養接班人,「科技產業就是傳給伙伴,」柯承恩說。
究竟誰是張忠謀傳位的伙伴,CEO培養班顯然人才濟濟。
王牌二:引進外部董事
絕對的權力背後隱藏著絕對的腐化。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分析,台灣中大型企業都是在最近幾年快速竄起,owner(擁有者)擔任CEO,決策快速與事權集中,是台商成功的要素,「professional CEO往往打不過owner CEO。」
當企業經營權與擁有權密切掛鉤時候,董事長、總經理往往就是公司的最大股東,時常衍生出掏空資產、獨厚大股東、決策錯誤的流弊,例如:光男、國產汽車、新巨群、國揚建設等。「手中握有大股權的老闆,搞垮公司的速度往往比誰都還快,」柯承恩強調。
有鑑於此,當台積電在兩年前引進外部董事時,立刻在國內引起討論,有人相當推崇,但也有人質疑何必這樣大費周章引進外部董事?更有管理學者持平地指出,「台積電早就應該引進這一群『諍友』。」
台積電是國內第一家引進外部董事的企業。2002年,台積電聘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Lester Thurow)、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前英國電信執行長邦菲(Peter Bonfield),擔任台積電的外部董事,並且建立起稽核委員會(Audit Committee)。
例如,因張忠謀的「過度堅持」,曾經讓台積電遇到兩大考驗。2000年,台積電花了近千億元,購併了世大與德?半導體,結果,張汝京(前世大總經理,現任中芯總裁)拿了錢,到大陸創立中芯,回過頭來跟台積電對打。「張忠謀買了多餘的產能,卻又培養競爭對手,」一位管理學者批評說。
此外,張忠謀也在DRAM市場裡跌了一跤,世界先進連續兩年虧損(2001、2002年每股虧損3.95、1.48元)。管理學者指出,十年前,張忠謀決心要切入DRAM市場,韓國三星邀請張忠謀去參觀DRAM廠,三星的高階主管向張忠謀坦言,三星的DRAM製程技術比台積電更先進,台積電沒有技術就不要來做DRAM,「張忠謀不相信,結果自己跳了下去。」
張忠謀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近來,很積極在推動台積電的公司治理。最終目標是,在董事會中擁有超過半數的獨立董監事。
張忠謀認為,董事會與CEO之間應該有「張力(tension)」,讓專業的判斷決定支持或反對。好的董事要具備兩個角色,一個是為公司的利益著想,一個應該是CEO的「諍友」。「具備『諍友』條件的董事,要嚴格檢視公司的治理,表現不佳的人甚至可以撤換,」張忠謀表示。
柯承恩以「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來形容外部董事的角色,找外部董事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找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是找一個沒有能力、孤陋寡聞的人;友諒就是外部董事可以諒解公司的經營;友直就是獨立性,外部董事可以匡正CEO的決策、營運缺失。
引進外部董事,就像引進可敬的對手,直接攻擊的對象,一定是CEO與財務長。台積電資深副總張孝威說,「剛開始真的是burden(負擔),但只要對公司有利,就該做。」
外部董監事參與公司的內部稽核,一定會增加企業經營的成本與流程,「但是,這也是維持公司治理不被腐化的措施,」本身也兼任富邦金控外部董事的張孝威強調。
建立外部董事的公司治理制度,防弊遠大於興利。柯承恩分析台積電導入公司治理的優點,科技界特色就是產品、產業競爭變化很快,外部董事就是扮演智囊團的角色,帶進來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提供公司高層做決策的參考意見,並且幫助監督企業的經營策略。
更重要的是,立場超然的外部董事還擔任經營策略的防火牆,當公司高層的決策出現錯誤時,外部董事適時糾正錯誤。「張忠謀如果提早幾年,引進外部董事的話,就可避免掉入購併世大、德?的錯誤,」半導體業者指出。
事實上,外部董事為台積電注入新精神,張忠謀也為台灣企業塑立起外部董事的範例。一位金控集團執行長觀察,張忠謀是一個很有使命感的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建立標竿形象。
但他也持平地說,台積電是世界級的企業,股東超過50%都是外資,「任誰坐在那個位置,都會有壓力去力行外部董事制度。」
王牌三:力促股票選擇權
台灣科技產業的「員工分紅入股」制度,曾經是科技產業起飛的動力,但是曾幾何時,激勵也變成一種包袱,尤其碰到景氣低潮。
張忠謀準備成立的「薪資報酬委員會」,推行新的股票選擇權制度,勢必直接衝擊到現行的員工直接分紅入股利益。
在美國做事三十多年的張忠謀,是公司激勵制度的受益者。不過對於自創的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卻自責「一失足成十年恨」。
台灣的員工分紅制度,養成員工打帶跑的短線操作,只要把今年的成績做好,對公司的commitment(承諾)薄弱。從某方面來說,員工分紅未必公平,「很多人拿了短期分紅就走掉,有一些默默耕耘的人,今年沒有成績,不能表現在盈餘上,」張忠謀說。
柯承恩對於張忠謀的論點頗為認同,他指出,員工分紅的激勵員工措施,只是在獎勵員工過去的辛勞,「但是企業必須要有一套措施,來激勵員工的未來成果,並且買下他未來的服務。」
事實上,員工分紅對股東也不盡公平。湯明哲說,台積電是資本密集的產業,是股東資本堆出來的產業,過分重視員工分紅制度,忽略投資者股東權益,也說不過去。
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劉紹樑認為,現在的薪資制度都是「往後看」,以過去表現決定薪酬的機制,不如思考「往前看」的機制,以員工未來業績指標為決定標準。而講究長期的股票選擇權制度,可與現行這項員工分紅做適當搭配,達到長短兼治的目標。
所羅門美邦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預估,今年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的股票股利及員工股票分紅都會大幅下降。此舉勢必讓科技產業員工的薪資重新洗牌。
曾經被稱為科技新貴的薪資變革山雨欲來,「沒有經歷過降低員工分紅比重的痛楚,股價就不會享受到甜美的果實,」陸行之說。
1987年,在沒有人看好聲中,張忠謀成立了台積電,首創晶圓代工產業,十六年後台積電不但是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市占率近六成。不過隨著半導體產業逐漸成熟,變動已是常態。此時,任何一張牌都是關鍵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