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健保實施後,牙醫比醫科開業好多了。某教授也曾經說我們這一批醫生是便宜買進(低分考進牙醫系)貴時賣出(執業狀況良好),真令人啼笑皆非。
1987年間旅美時,美國醫師慨歎美東十一州牙醫執照,身價不如加州一張。因為東部齲齒防治做得好,好家庭的孩子沒蛀牙,窮人家補不起牙,乃笑稱牙醫是夕陽職業。當時台灣被WHO(世界衛生組織)名列開發中國家齲齒嚴重地區,因為引進精緻食物,但是缺乏口腔保健觀念,六至十二歲兒童齲齒盛行率高達90%以上,引起聯合國兒福基金會關切,建議政府施行水氟化計畫,設立口腔保健室。審視2000年WHO宣布口腔保健目標中,十二歲兒童恆齒齲齒指數(DMFT)為三顆以下,世界上有70%以上的國家達成。而台灣是三‧三一顆,盛行率為66.5%,六歲兒童則為五‧二九顆及89.5%,已經得到改善。再看2010年目標,十二歲兒童DMFT將少於兩顆,95%的五歲兒童將完全沒有蛀牙,75%的二十歲成年人將不再患齲齒及破壞性牙周炎,超過75%的兒童及成年人將完全瞭解口腔疾病致病原因,並具備預防知識,有意願自我診斷並自我照護。
WHO認為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人類功能及生活品質的一部分,本著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應該誘發個人為自己盡力達成、並維持口腔健康的動機,這種觀念,應及早透過教育完成。曾經參加衛教教科書審定會議,主事者認為這說法是本位主義,國家也一直沒有制訂口腔保健法。難怪國人以為牙痛不是病;難怪不懂拔牙可能出人命、洗牙可能導致猛爆性肝炎;難怪健保仍花大錢給付補牙費用、民眾則撒大把銀子鑲牙、植牙;難怪外國學者要說台灣牙醫落後一百年。
牙科屬於外科系,動輒見血(洗牙拔牙),深入骨髓(根管治療),改變顎骨(齒列矯正)發育,影響外貌。我常說,看牙是花錢找罪受,並且是自作自受。很多疾病的發生自己不能操控,而牙疾只要稍加注意,除了先天性(如戽斗暴牙)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表徵(如愛滋病的卡波西氏瘤)外,幾乎可以完全免除。牙齒「轄區」位於所謂危險三角的頭頸部,常見的鏈球菌感染經血液循環很快進入頭部或心臟,造成亞急性心包膜炎等併發症,豈可不慎?愛看病的國人,宜多深思病從口入的另一層意義。
熱中各種投資的現代人,只要花些許時間及掛號費就能讓自己豁免諸多毛病,這樣高本益比的投資十分誘人。而牙醫師正名為口顎科醫師,聽來更文雅貼切一些。
(本文作者為牙醫師;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