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的大水淹掉了大半個台北市,也將台灣的景氣淹到了最谷底。
10月的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領袖會議則吸引全世界的鎂光燈在上海閃耀個不停,「東方明珠」熱力四射,一股前進上海淘金築夢的熱潮也在兩岸high到最高點。
有人在台灣十幾年沒見的老朋友,竟然在上海的虹橋機場接機室遇著。
乾隆科技董事總經理王澄宇今夏首度接到來自台灣應屆畢業生的履歷表。
賽博數碼廣場執行長朱家義更是有過一週接待友人及參訪團超過五十二人的紀錄,敏銳的他觀察指出,早期來大陸的多半是中小企業老闆,第二批是各大企業派出的專業經理人,這一波則可用「全民運動」來形容。
從高科技的大廠遷移、牽動生產鏈的衛星小廠一起跟進,從移植台灣經驗的服務業、到想創事業第二春的個體戶,在這股前進上海的熱潮中,有人胸有成竹、有人一窩蜂跟進、有人身家性命都搏了下去,各自邁開大小步伐,目標卻很一致:「十里洋場淘金去!」
尤其是一群退休和做小生意的民眾,更是這波「哈滬風」裡最典型的代表。
在華航做了大半輩子的李瑛,去年底拿了退休金就直奔上海找朋友籌畫開餐廳,6月開張的鹿港小鎮一開幕,每天排隊人潮不斷,她自己也滿訝異賣的不過就是滷肉飯、菜脯蛋等道地的台式小吃和冰品,竟然如此受歡迎,已決定年底前要再開第二家分店。
帶著一個夢想、新台幣2000萬元和五個廚師,上雅鐵板燒老闆娘郭秀香結束了在台北經營十九年的老店,7月底在上海古北新區黃金城道上另起爐灶。「沒辦法,不是我對台灣沒信心,去年10月起,我的客人全往這兒跑,實在是做不下去了!」新餐廳開幕這天,郭秀香神情略顯激動地說道,三年前她台北安和路老店的房東要趕她走,想把店面轉租給一家銀行,「房東出800萬元叫我搬走,我都不願意放棄經營,苦苦哀求只差沒下跪!」郭秀香隨後甚至賣了自己的一間公寓,拿出千萬元重新裝潢她的老店,但是生意就是每況愈下,前進上海,重新燃起了她的戰鬥意志!
加盟業攻占上海山頭
上海人口直逼兩千萬(常住人口一千六百萬、流動人口三百七十八萬)的這塊大餅,像吸鐵一樣地吸引大小台商,尤其是加盟業者前仆後繼到這兒創新事業。
去年突破一千家連鎖、號稱全台灣賣西式早點規模最大的麥味登集團,今年2月進軍上海,初試啼聲半年,業績比預期的好,平均單店的營業額是台灣的兩倍,八坪的小店面從清晨開到午夜,生意好時一天可以做到3000元人民幣,賺的雖是零頭小利,已引起上海當地人頻頻探詢加盟的方式。
上海麥味登副總經理陳成享指出,初期店面還是直營形態,等今年底前照計畫開到十家店以後,就會改採直營轉委託的方式,他以台灣過去平均國民所得在7000、8000美元時,市場的競爭才會趨於飽和為例,上海的平均所得是4000美元,因此預估未來麥味登在大陸的成長家數應該是台灣的二到五倍。
看準上海地區自來飲水品質不佳,預估一年的桶裝水市場可以高達1500億人民幣的上海瀚穎活淨水公司副總經理黃偉哲,7月底以前原本是和台灣的另一家淨水連鎖事業合作開發上海的水市場,還未營業已在徐匯區的南丹東路上掛起招牌做展示,期間還接待過整輛遊覽車載著從台灣前來探詢商機的同胞們,孰料合夥生變,他只好拆下原招牌,轉與在台灣已有一百五十多個據點的瀚穎連鎖事業體合作。「很多人看好這個飲水市場,即使在我原先合夥人資金、保證函、機器遲遲不到位、總部都還沒成立的情況下,就已有五十多個加盟對象表達強烈意願想加入我們!」行事謹慎的黃偉哲透露了這麼一段內幕。
今年以來,一天可以接到好幾通民眾探詢大陸房地產電話,「嗅」到上海的房價已自谷底翻轉,「有點像1985年台灣房市正要從谷底前大翻身的那個味道,」太平洋房屋加盟事業處協理孫寶國透露,公司已打算未來五年內要在全中國開設五百家加盟店,相較於過去七年只在上海經營十個據點,今年就要增加七家店的作法,腳步顯然加快許多。他不諱言台灣房地產最旺的時候,太平洋旗下曾有一百三十家連鎖直營店,但受景氣影響目前萎縮到八十二家,兩岸房市正出現「此消彼長」的態勢。
儘管上海的商機無窮,但是在大都會競爭的經營成本也相當高。
上海的房租是出奇地貴,而且有錢還不一定租得到,很多店面是控制在國營單位手裡尚未釋出,各有各的「巷弄管理委員會」,洽談過程頗費神。
麥味登漢堡租在黃圮南路上(靠近淮海中路最熱鬧的地段)一個八坪的小店面,月租就要新台幣3萬元,而且還是幾番談判殺下來的價錢,原本的行情價在4到5萬元之間;相隔不遠就開在淮海中路上的維納斯禮服,一到三層樓超過百坪的店面,一個月的房租更高達新台幣120萬元。儘管大陸人工便宜,薪資與台灣相比便宜七到八倍,但是房租成本、尤其是黃金地段的店面租金,上海絕對是台灣的兩倍以上。
另外,廣告的成本也是節節高漲。維納斯婚紗董事長李峻卿指出,以在上海「壟斷發行」的《新民晚報》為例(發行量超過一百萬份),七、八年前同樣大小的廣告登在台灣的報紙要新台幣2萬元的話,上海就要五倍索價,目前的差距更拉到十倍之多。
此外若想在上海開個店做個小生意,申請證照的過程,從消防、衛生、環保、公安等,「至少有十個婆婆在管你,只要有一個不給過,你的店就沒有辦法開,」仙 林泡沫紅茶總裁吳伯超提出過來人的經驗,「當地的法令規章一定要弄清楚,曾有朋友租來的店面地上劃了條紅線沒留意,不曉得一年後會被拆掉。」
吳伯超的忠告是,「事業愈做愈大時,你就愈要守法;而且千萬不能逃漏稅。」
大陸人善模仿低價競爭
不過台商最大的擔憂是面對local hero(當地強敵)的崛起。
「全世界都是他的老師,大陸人複製與學習能力不容小看!」陳成享指出大陸本地的服務業正在快速崛起,尤其是私營企業的爆發力相當驚人;據瞭解,過去這一兩年,上海就冒出了一千多家的中小企業,累計三千多家的中小企業,個個生氣蓬勃。
「像婚紗業不是什麼高科技,就很容易被模仿,」八年前開風氣之先將婚紗禮服引進上海的李峻卿就指出,他曾有過在10月1日慶典時,一天跑來五百對新人在淮海中路大排長龍,領號碼牌一次喊十對新人湧進拍照的盛況。當時他在上海擁有十家分店,全國的經營版圖擴及哈爾濱和烏魯木齊,總共近六十家分店,但是面對愈來愈多的競爭者,如今他的總店面數已降到四十家,上海的分店也僅維持四家,改走重質不重量的精緻化經營。
1992年進軍大陸、1996年將公司總部遷到上海的旺旺集團,幾乎每年業績都維持兩位數字成長,去年兩岸總營業額高達3.25億美元,稅後淨利也有6800萬美元,相當可觀,但是副總經理林鳳儀已經感覺到生意愈來愈不好做,去年是旺旺首次業績僅有百分之十幾的成長,「市場突然冒出一百多家的競爭者,拚不過他們的殺價競爭,我們的市占率從九成掉到六成。」林鳳儀用「螞蟻雄兵」形容他的競爭對手們怎樣「不計成本、不顧品質」打亂市場行情價,例如一公斤產品的出廠價,旺旺賣50元人民幣,對手們可以壓到30元出貨;旺旺降到30元出貨,對方可以再降到20元,「他們自知品質永遠做不過我們,靠殺價競爭去打鄉下市場,我們的策略是旺旺走高價位,用副牌和他們打價格戰。」
多年廝殺混戰下來,台商們幾乎都有共識,走上精緻化、有特色的經營,才是未來與大陸競爭的優勢。
一樣是開pub賣啤酒,位在汾陽路上白崇禧故居別墅的寶萊納啤酒屋,一杯啤酒可以賣到60元人民幣(新台幣240元),平均消費額200到300元人民幣(新台幣800到1200元)直逼台北的消費水準。1998年開張至今,天天高朋滿座,尤其是老外特別捧場,曾有同業在這兒偷偷拍照或是畫圖臨摹店內巴伐利亞式的裝潢擺設,「但是他能學我們從德國運來老教堂拆下來的舊桌椅?或像我們投資百萬美元機具現場釀製德國啤酒嗎?甚至請來國外的歌手和爵士樂團做現場演出?」寶萊納總經理陳黎明指出,光少了任何一個元素,那個感覺就是不對。
德國前總理柯爾就非常喜歡寶萊納的氣氛,還攜家帶眷一起光顧,「很多老外會先帶當地幹部來開眼界,接著這些上海人也會很有面子地在這兒高檔消費地招待自己的朋友,寶萊納滿足了上海人某種程度的虛榮心吧!」但是陳黎明也不諱言,若是將寶萊納搬到北京去未必會如此受歡迎,因為北京人不像上海人那般崇洋。
也是因為有特色、格調高,懂得塑造「遊戲競爭氣氛」的上海戰略高手網吧,每小時收費12元人民幣幾乎是同業好幾倍的價格,門口依然是天天有人等著叫號碼牌進場,上海戰略高手副總經理蕭學忠指出,「上海的網吧少說有一千多家,收費可以從12元做到6元、4元甚至2元的收費也有人做,我們最貴、生意卻最好,」已從上海一千多家網吧中脫穎而出的戰略高手,鎖定的是台商、當地白領和外國學生的高消費族群,元月份開張後營業額從4萬多人民幣做到7月份的40萬人民幣,半年成長近十倍,電腦台數也從原先的八十台增加到一百四十台,遠遠超過當初的預期。
競爭對手是全世界
此外,管理能夠升級轉型的企業,在大陸才有存活的空間。目前在全中國擁有七十家分店﹐上海也開了二十三家直營店的永和大王,就是典型的「大軍團」作戰方式,完全用企業化的手法經營傳統的中式早餐。
翻開經營團隊的名單,北京總監和總裁助理曾經是麥當勞地產部和訓練部的高級主管;幕後出資股東赫然可見國際知名的霸菱投資銀行,旗下基金挹注資金新台幣3億元協助集團的脫胎換骨;大手筆投資的中央廚房統籌配送半製成品,提升門市的作業效率,加上窗明几淨現代化的裝潢,永和大王完全效法西式連鎖速食麥當勞和肯德基的作法;甚至還超越他們,成立call center(電話服務中心)和網路下單的外送服務,「只要是兩公里之內、20元以上的外賣我們都送,」永和大王電子商務中心協理蔡崑嶸指出去年外賣營業額高達720萬人民幣,已占上海總營業額的11%,掌握到的客戶資料有十一萬名以上;但集團最得意的是永和大王曾在全中國八千七百家的企業電子商務評比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
創辦人之一的永和大王執行副總裁李玉麟回憶六年前在水城路開第一家店時,生意好到半夜三點都還有人在大排長龍,第一年就開了六家店,第二年更一口氣開到十二家店,但是馬上就面臨到店面擴張太快、管理跟不上的窘狀,轉機的關鍵就在她和合夥人永和大王執行總裁林猷澳都有「求新求變」的意志和將「事業做大」的企圖心,不斷調整組織、引進外來資金和人才,走出了一般台商小格局的經營模式。
10月間該集團打算在年底開放加盟業者經營的消息經媒體一傳出,立刻吸引了大陸兩千多人表達加盟意願,永和大王想要成為中國速食界的麥當勞,儼然已成氣候。
「全世界最後一塊市場就在這兒,各行各業都是商機無限,但不要忘了你的競爭對手也是來自全世界!」美國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徐正廣指出,全世界有一百五十多家保險公司在積極爭取進入大陸市場,但中共每次只核准兩到三張執照,八年前他從同屬AIG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的南山人壽轉戰上海,1994年拿到執照賣出全中國第一張個人壽險保單至今,中共僅核准了八、九家保險公司在上海經營,競爭十分激烈。
不過是三年前,老蔡醬油和加州牛肉麵都還頗負盛名。如今,前者易手經營,後者已消聲匿跡,在上海經商做生意汰換率之高,值得警惕!
大江東去不復返,浪淘盡多少英雄!
登上AIG位在外灘的建築頂樓俯瞰黃埔江頭,徐正廣遙指遠處的浦東無限感慨,十年前那兒是一片沼澤,如今冒出八、九十棟高樓大廈,上海的進步實在驚人!無怪乎台商前仆後繼地湧入,然而這些年聽到台商成功的故事多,失敗的案例更多,「想在這兒開創事業第二春,一定要拿出當年草創台灣的打拚精神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