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到「父親的存在對成長中的孩子愈來愈重要」,下定決心的汪仲在1997年夏天,帶著兩個孩子舉家搬遷到上海。在此之前,她的先生韓定國(肯德基大陸地區高層主管)已在兩岸三地做了五年多的空中飛人。
卡在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多台商忍著一人獨處異鄉、舉家不願遷移大陸的主因。汪仲的體會尤其深刻,她在三年內給孩子們換了五所學校,一路走來可說是費盡心思。
大女兒當時正好小學畢業,念的第一所學校是專門給外國人念的中國學校,學生來自台灣、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的華僑子弟,一個學期學費是3000美元,但是學生家庭背景參差不齊、程度不一,校方又放縱孩子抽煙,管教不嚴,沒多久汪仲就把孩子轉學到「較有規範」的美國學校,一個學期學費是1萬多美元。問題是看著孩子人在中國,成天猛K美國歷史,背一堆字典上都查不到的印地安城堡地名,汪仲已經覺得怪怪的;尤其中國大陸比較落後,這裡的美國人顯得有些「傲慢」,有點像三十年前老美在台灣的那種高姿態,不希望這種氣氛影響到小孩,汪仲於是再把女兒轉學到比較「憫天愛人」的教會學校,管教也比較嚴格,學費一個學期約2萬美元。
至於小兒子一來就念當地的國小,學費一學期250元人民幣,「一年級背九九加法、二年級背九九乘法,寫作文是改一遍、批評一遍、又再抄一遍,老師還會常打電話到家裡督促父母,」讓汪仲是既放心又不放心。放心的是孩子受的教育很像自己小學在女師專附小的那套嚴謹治學,不放心的是台灣的教育都已經跟上時代腳步在改革中,孩子卻開倒車在大陸接受重「技術性」、而非「思考性」的填鴨式教學,汪仲於是把兒子送進另一所印尼華僑在大陸辦的英語學校。雖然校長是美國人、老師是紐西蘭人,非常的「國際化」,可是兒子每天用色筆在畫畫,上課老師示範果醬塗三明治,好像回頭在念幼稚園一樣快樂得不得了,別說汪仲、連小孩自己都質疑,「這是在上學嗎?」結果兒子又轉學了,目前和姊姊讀同一所教會學校。
儘管入學問題一波三折,汪仲倒是從不後悔,「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覺真好!」筆名金壁、才出書《客居上海》的她,很開心到了四十多歲還能在新環境裡結交到許多新朋友;其中不乏和她一樣,為了先生孩子辭掉台灣工作到上海當「英英美代子」(閒閒沒事)的家庭主婦們,過去操勞奔波於家庭事業、蠟燭兩頭燒,現在難得放一個「人生的長假」,恣意享受著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