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位轉型、產業生態鏈重組、重振在地經濟、淨零碳排等全球局勢,台灣該如何提前布局?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今年主題專刊鎖定「鏈國際:強韌協創 永續共榮」,提出強韌生態、在地價值、創新應用與永續環境等四大國際鏈結關鍵字,領航我國產業韌性創新,鏈結國際商機,成為全球產業生態鏈關鍵夥伴!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為我國重要智庫,每年深入產經趨勢、國際局勢及前瞻科技等面向,以企業創新亮點為研究範例來出版主題專刊,為政府策略建言、為產業布局導航。今年專刊主題為《鏈國際:強韌協創 永續共榮》,瞄準國際鏈結四大方向,領航台灣產業對接全球商機、建構競爭優勢。
台灣鏈結國際 扮演關鍵伙伴
新冠肺炎疫情、美中貿易與科技戰、極端氣候改變了全球生活與產業面貌,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蘇孟宗所長強調,全球分散製造、厚植在地供應鏈,成為各國產業發展的共識,而這正是台灣鏈結國際的絕佳時機,可望躍居全球重要產業生態鏈的關鍵夥伴。延續去年的韌生態倡議,台灣在展現多元韌性的同時,更應在全球產業生態鏈扮演協助創新的「協創」角色,並且致力達成淨零碳排,實現永續共榮。
面對國際新趨勢,專刊中提出建構強韌生態、強化在地價值、引領創新應用、實現永續環境等國際鏈結四大方向。蘇孟宗進一步分析,美中貿易與科技戰造成的轉單效應,或是歐、美、日爭相邀約我國產業赴當地設廠,都推升台灣與各國的夥伴關係。此外如台積電在南京建廠,由台灣總部自動化遙控,完整掌握製程、研發、產線良率等重要數據,更是體現了台灣展現總部經濟的價值。
掌握區域情勢 對接未來商機
我國經濟以出口為導向,出口佔GDP比重超過70%,全球區域情勢對於我國產業至關重大,專刊中特闢【區域篇】聚焦歐、美、日、新南向國家的疫後復甦趨勢,專刊總編輯馬利艷特別點出,數位轉型與綠色永續將是全球共同政策主軸。
以我國去年第2大出口市場東南亞國協(10國)為例,根據2019年新加坡淡馬錫控股與Google共同發表之「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預估2025年東協數位經濟規模達3000億美元,而越南、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也自去年至今年初分別提出未來數位轉型計畫、數位經濟藍圖。台灣資通訊與製造業經驗豐富,因應疫情衍生的數位需求、順應國家政策發展,可望透過鏈結當地資訊系統整合公司或電信公司,導入台灣擅長的智慧化解決方案。
美國為我國第3大出口市場,製造業回流、創新研發、潔淨能源都是美國產業政策重點,拜登政府並在6月8日公佈百日審查報告,提出電動車關鍵原材料、新世代半導體以及生醫供應鏈皆是未來發展核心。我國在上述領域能量強大,未來將在重點技術、關鍵材料的研發與量產上,與美國深入合作,並善用美國產業生態鏈的優勢環境,推升台灣企業成為國際企業,擴大全球布局。
深入18家企業 擴大台灣優勢
為了深入產業經營趨勢,專刊【產業篇】訪談18家企業,挖掘出善用台灣在地優勢、吸引外商來台投資、提升台灣產業技術、切入國際生態鏈等成功心法。例如來自新加坡的必揚極限(Beyond Limits),是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技轉的人工智慧技術公司,看中台灣交通便利、產業多元化、各領域研發人才豐沛,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打造AI人才生態系,將產品導入台灣客戶現有場域進行場域驗證,並與客戶攜手開發產品、進軍全球市場。
行動貝果為專精於AI與資料科學的台灣科技公司,2016年成為日本軟銀集團 創新合作計畫合作夥伴,開啟日本市場經營通路,這樣的模式也複製在中國、東協等不同市場,透過攜手當地大型企業,精準快速拓展國際市場。馬利艷也強調,必須持續與技術先進國家合作研發、建立關鍵技術優勢與門檻。例如緯創醫學科技善用母公司緯創資通的資通訊專業,跨領域結合醫學專業,更與加拿大生醫團隊B-Temia合作開發「智慧型動力式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已取得台灣TFDA及美國FDA認證,持續全球市場健康商機。
在後疫情時代,蘇孟宗預見,遠距健康照護、電動車產業鏈、2050淨零碳排、新創企業鏈結國際等都將是台灣企業的機會,而軟硬體人才、人工智慧終端與硬體的結合等更是台灣的利基,都將成為實踐《鏈國際:強韌協創 永續共榮》的助力。
集結一系列個案研究,10月7日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將 舉辦「鏈國際:強韌協創 永續共榮」專刊發表暨跨域創新論壇,向大眾分享研究成果,帶領我國產業發展與政策制定瞄準國際鏈結四大方向,為台灣企業對接全球商機,躍居全球重要產業生態鏈的關鍵夥伴!
(工研院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