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產業持續火紅,也讓電機、資工類碩士班報考人數搶破頭,今年對半導體產業有興趣的學生,更有半導體學院可選擇,透過產學更緊密合作,讓專業更加值。
若問,什麼是台灣最有前景的工作?答案無庸置疑,就是半導體產業工程師。
根據104人力銀行今年8月發布的《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分析國內1600家半導體廠商過去六年的徵才趨勢,104人力銀行統計第一份工作為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的社會新鮮人最高學歷,結果發現,九成都有碩士學位,科系則以工程學科占七成最多,其次是自然科學、數學和電算機科學。
相較社會、人文學科學生糾結於要不要念研究所,理工科學生再進修的投報率幾乎是百分之百。首先,人才缺口創六年半新高,每月缺1.5萬名工程師,畢業後不愁沒工作機會。其次,平均月薪5萬2000元,僅次於消費性電子製造業的5萬4000元,穩居全產業第二名。
半導體產業也成為許多新鮮人心目中「最嚮往的就業目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指考放榜,各校電機、資工系分數持續攀升。例如,成大電機系分數首度超過台大化學系,中字輩學校電機系最低錄取分數,也超越台大地質系,被譽為「大電資時代來臨」!今年台、成、清、交、台科等多所大學的資工類碩士班,報名人數都破千,競爭激烈,錄取率僅有2%~7%。
半導體業和高科技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政府傾全力扶植產業人才,力道之深,也羨煞其他傳統產業。今年開始,以半導體產業為目標的學生,將有另一個更新,甚至可能更好的選擇:半導體學院。
科技大廠攜手頂大,專注創新研究
行政院《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通過後,陽明交大、清大、台大、成大等頂尖大學,都宣布與業界合作,帶入「沙盒」模式,鬆綁組織、人事、人才培育等限制,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循環經濟等不同議題,成立研究學院,向上培育碩博士高階人才,向下開出學位學程。
7月初,陽明交通大學搶得先機,與台積電、力晶電、聯發科、鴻海、研華科技等企業合作,成立「產學創新研究學院」,下設「前瞻半導體研究所」和「智能系統研究所」,預計今年(110學年度)開始招生。
清大也通過設立「半導體研究學院」,最快明年春季就可入學;台大成立「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預計優先設立積體電路、前瞻元件材料與異質整合奈米工程與科學等學位學程。
過往,半導體人才多是由電機、資工等科系培育,頂大新成立的「研究學院」有什麼不同?
優勢1〉跨域整合,完整培育半導體人才
陽明交大前瞻半導體研究院院長張翼表示,以往不管是要與國外大學談雙學位,或是企業產學合作,各學院都是各自進行,也因各系所壁壘分明,光是要集結資源,或是相關專業老師長期投入開設一系列半導體相關課程就很困難。
現今,研究學院內以「沙盒」模式鬆綁教師聘任、人才培育等限制,有彈性的制度與更高的薪資,更有機會聘任到國際知名教授和業界專家到校授課,也有統一平台能與國外大學、企業合作,讓學校有更多資源與國際競爭。
至於清大的半導體學院,將分為「元件技術、材料與物理」「積體電路設計與應用」「先進製程設備與封裝」「電子材料與化學」四組招生,直接針對半導體不同專業深入培育專才。
優勢2〉企業直接育才,縮短產學落差
許多學生到業界,常發現專業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讓大學的學習與產業接軌,一直備受關注。
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副主任邱博文表示,現今攻讀科技領域的博士生人數少,除了擔心自己的研究實力外,所學與研究題目是否符合業界所需,也是考量關鍵,學用落差的問題一直存在。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指出,過去大學的產學合作雖然普遍,但過去產學合作的模式是企業出資,學界提供人才,雙方連結不深,常出現學用落差,運作上也有限制。
現今的研究學院,讓企業帶著資金、設備、技術、人力等長期投入,直接成為人才培育的參與者。像是業師能直接針對產業痛點、實務經驗,來規劃課程,也能從業界問題、趨勢出發,讓產學共同研究。
人才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決勝世界的關鍵,站在浪頭上的理工科學生,準備好更上一層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