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隨時可能再起的疫情,許多專家認為「彈性辦公」將成為來工作模式主流!當家裡隨時可能被迫變成辦公室,如何重新規劃更好的居家空間?
上週首次「加零」,全台進入解封觀察期!但在病毒完全消散之前,為了降低感染風險,民眾大部分時間仍宅在家中,居家辦公、停課不停學已逐步成為新生活常態。
不用出門帶來不少便利,卻也引發過去不曾察覺的適應問題。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觀察到,許多寧可去辦公室也不想待在家工作的人,普遍有的問題點就是「未分隔工作及休息空間」。他提到,不管是生活用品散落在辦公場域,或是在床邊工作,都會打亂工作效率。
這種「居家辦公反而干擾」的現象,在IKEA今年針對37個國家,3萬8210位民眾進行的調查也印證,宅家時間拉長下,每五人當中就有兩人決定進行居家大改造。
想把原本的住所,改成宜居家也宜工作的場域,關鍵在於重新思考生活因為疫情出現哪些新情境?以此重整空間密度與動線。
關於重新打造「疫後宅居生活」,專家給出三大建議:
一、「168法則」適當配比功能性與展示性物件
鄭博元建議居家改造前,先觀察「空間密度」,房子不是塞滿各種功能性家具就最好用,而是針對活動動線,調整空間物品錯落,讓自己東西需要時就拿到手,不需要時也不會擋路。
若是密度高物品量過多,整聊師會先協助客戶進行物品「斷捨離」的步驟,再將物品調整成「立式」收納,以「不更動活動動線」為基準騰出空間。另一方面,若是改造低密度空間,可針對在家生活習慣,考慮將有限空間轉變成多功場域,打造符合生活需求且彈性共享的「複合式空間」。
鄭博元提供民眾一個「收納168法則」:家中除了功能性產品,可以擺放一成的「展示型收納物」,像是花瓶及畫作等療癒物品,不但能充分塑造氛圍又不會浪費空間。此外,大環境要預留可流動空間,只擺放六成使用率高的物品。而八成看不見的收納,是將使用率較低、有季節性之分的物品置於收納櫃中。
對應這股風潮,各大居家用品廠商也紛紛對出對應方案商品。
例如國際知名居家通路IKEA,本季推出許多高機動性收納商品,像是方便移動的「附輪腳收納盒」,可依空間需求調整收納盒擺放位置,方便妥善運用層架下方或桌下等零碎空間。
二、軟裝布置創造「上下班」儀式感
許多人對居家工作的最大詬病,就是造成「公私不分」,不像以前出門就轉換成上班心情,回家就回到放鬆模式,居家上班反而變成上班不專心、下班無法安心。
鄭博元提到,這時可以透過「營造儀式感」來幫自己轉換心境。例如療癒、舒壓小物,一旦決定今天工作結束,就點起香氛蠟燭,告訴自己「我已經下班」,舒緩居家辦公的工作壓力;另外,擺放植栽增添綠色風景也能帶來好心情。
鄭博元強調:「這些軟裝布置除了療癒,也有助於分隔公私領域,提醒民眾工作也要適度休息。」
這種「強迫自己心情下班」的需求,也反映在廠商調查中。國內居家商品大廠HOLA,今年7月針對上班族進行《疫情居家生活調查》,發現購買「休閒視聽品項」的比例僅輸給必需品「民生物資」,排行「疫後添購商品」第二名。
這表示,民眾打造療癒生活,也更加重視宅家「休閒娛樂」的需求,例如「健身環」就在疫情期間大賣。
IKEA調查也發現,近半數人於疫情間開始開發像是烹飪、居家運動、園藝等宅家生活,就是希望創造個人「me time」,讓自己雖然整天在家,也能順利切換上下班心情。
三、玄關成為防疫清潔第一關
家中有小孩或長輩的人,害怕自己不小心把病毒帶回家。
這也讓這兩個月來已經備受重視的居家生活防疫,從個人衛生習慣,進一步成為「空間防疫設計」。HOLA調查中就顯示,高達56%的民眾選擇在「玄關」消毒物品、淨身或更衣,帶動「玄關」成為疫後居家改造的最關注場域之一。
玄關過去通常只被當成擺放衣掛架、作為工作服及公事包的暫放區。但鄭博元認為,疫後民眾可以更進一步思考,玄關作為外界跟居家的「過度空間」,能如何有效配置,達到最佳防疫效果。
例如,增加滅除病毒的家用電器,例如HOLA和IKEA根據銷售統計,發現民眾除了增加購買「家用清潔類商品」和「空氣清淨機」作為回家後的清潔第一關,甚至還大手筆選購兼具消毒及熨燙功能的「蒸汽消毒掛燙機」。
病毒難以預測,許多人慢慢從「自我強制隔離不出門」進入到「整合居家、工作與防疫」的新階段,重新設計自己的宅居生活空間,活出自己的疫後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