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心理學界對學生家長做了一項調查,在家長的心目中,一個成功的人應該具備哪些要件?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什麼樣的人?結果顯示,快樂、有自信、願意與他人合作、積極的上進心、有組織且條理清晰的思維、令人有好感、有創意、資源豐富、能自動自發、關懷別人、不怕接受挑戰、有競爭力,分列前十名。
看完這份報告後,我很高興美國家長沒有把課業成績列入評比他們的小孩的標準,也沒有把成績好當作成功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我也很好奇,當這份調查放到向來以智育掛帥的台灣社會,不知道台灣家長會出現一份怎麼樣的排列次序?其實,上述條件與我們的想像所差無幾,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可能會把功課列入其中,而且是「名列前茅」!
比較兩邊家長所重視的部分,差異的確就在於對「智育」的過分重視而不夠多元。美國家長所列出的成功必備要素,正好凸顯出美國社會的特性與內涵:他們尊重多元、鼓勵創意、也強調開放。回頭看看台灣的孩子,無論書寫或是口語,都缺乏完整且精確的表達出自己理念的能力。
這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太重視教育的形式,而忘了教育的功能。其實形式只是手段,而且可以多元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出發,只要目標正確,最後總會匯集到同一個目標。教育不是填鴨,而是在引爆一個火花。它其實就是一種教化!
上述那些成功的特質,其實也很符合未來社會的需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未來社會將是一個以科學與技術為主的社會,而科學和技術的特性在於,它是一個系統化的體系,所以能夠不斷融入新的想法,不斷推陳翻新知識。
認識科學的不完整性
因此,未來社會也具備這些重要特性,即知識的系統化與知識的不停翻新。而未來國民面對急速變遷的社會,唯有靠系統化的理解,才能適應並且進而創新。
我們將可以預見,將來的國民,要不就是參與技術的成員,要不就是加入創造的歷程,或者是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與決定。
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看起來很有力量,但它的持續發展,意味著它其實是不完整的。這樣的不完整性將會帶來幾個副作用,一是科學研究的失敗,一是科技應用產生的副作用,以及對整個自然界的破壞。
演化的生物鏈被破壞了,永續發展就發生困難。若不能正確認識科學的不完整性,過分相信萬能的科學能夠創造一切,忽略在發展中所帶來的負面破壞,則這樣的科學力量只是一種假象。
目前,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社會的觀念已經從過去的對症下藥,改變為從「瞭解」到「保護」到「設計」三部曲。因為瞭解愈多,愈能提供預防和保護,進而設計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這是一種新的觀念的成形。
因此,未來國民不但要能夠適應社會,也要能監督社會,這就必須具備「見識」與「閱歷」。
透過廣泛的閱讀,把知識內化成為個人的知識體系,把別人的經驗納入自己的思考脈絡裡,如此才能見多識廣。有見識,才能跟別人不同;有閱歷,才能有豐富的常識。
也唯有如此,才能監督科學與科技不被濫用,並確保專業知識得以被保護,而且每一個投票或意見的表達,都是因為深入瞭解後所做的決定,而非在民粹的情感投射下,盲目的跟從。
別讓學校干擾教育
教育其實就是一種設計,為建構出一個美好的未來,在知識系統化、知識不斷翻新的未來社會的特性下、在認識科學的不完整性的必要下、在建立「從瞭解到保護到設計」此一新思維的前提下,培養未來國民應該具備的所有素質。
不過,要教會我們的孩子達到上述成功的人需要具備的特質,光靠學校的教育很難做到,即使是美國的學校也不能。我們的社會有責任去鋪設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培養出未來大國民應有的風度和內涵,而學校的教育,不應該也無需妨礙孩子達到上述那些特質。
百年來,以純真浪漫的冒險故事《湯姆歷險記》吸引無數老少讀者的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曾說,「我不讓學校干擾我的教育!」確實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