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經建會副主委薛琦:重建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921地震全面報導:重建篇

黃惠娟
user

黃惠娟

2021-08-27

瀏覽數 7,650+

經建會副主委薛琦:重建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11月號雜誌 抓緊Internet的free energy──打出高科技品牌

集集大地震究竟對社會整體造成多大的衝擊?包括政府部門至今都難有一個定論。然而,經建會副主委薛琦表示,從阪神大地震的經驗觀察,天然災害對一個經濟體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負面的因素會漸漸淡出,正面的作用也會慢慢出來。

問:地震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為何?

答:經濟活動不外乎消費與投資。因為地震對災區是一項重大的破壞,它使得災區居民的房屋或財產一夕之間減損,迫使居民減少消費。而且這個消費的減少並非短短幾天。因為他財產損失而變得較窮,沒有消費能力;消費減少,經濟活動就會減少。所以,由需求面的角度來看,地震使得當地居民的消費能力減少了。

從供給面來看,企業的機器、設備與廠房受到破壞後,會影響廠商的生產;而且基礎建設中最重要的水與電被破壞後,也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換句話說,資本設備的損失會影響其生產的能力,然後去影響其實際的產出,也就影響了GDP(國內生產毛額)potential(潛在)的生產能力。從供給面的角度來估算,地震大約會使得台灣的GDP少掉○.一到○.二個百分點。

問:有人說災後反而會刺激消費,有利於GDP的成長,這是什麼緣故?

答:主要是因為從事災區的復建,會使投資增加。事實上,地震對居民造成的損失,是存量的概念,而GDP是流量的概念,所以地震的損失並不計算在GDP裡頭。

例如園區內生產的原料、半製品或整個成品倒下來,對廠商而言都是損失,但是對整個經濟活動而言是存貨。然而存貨的減少是財產的損失,不是生產的損失,不會反映在GDP裡面,如果對GDP有影響,是指地震減弱廠商潛在的生產力所造成的損失。

為了要彌補這個存貨的損失,就要靠增加設備或公共投資、房屋重建的投資。這些在國民所得的計算裡頭,都算是新增投資,用來增進國民所得效果的。所以這裡就很弔詭,亦即災後的投資反而會增加,因此也會增加GDP。

我們看日本的情況就很清楚。阪神大地震是在一九九五年一月發生,透過地震對資本設備產生的破壞來看,供給面GDP就少了○.二個百分點;但從需求面來看,它的投資反而可以增加○.二個百分點,一正一負兩個抵消掉了,對當年度的GDP沒有明顯的影響。

到了一九九六年,由於投資持續增加,所以投資增加了○.四個百分點,但產能透過重建慢慢回復,因此到了九六年,產能損失只剩下○.一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天然災害對經濟的衝擊,短期間內雖然嚴重,但隨著時間流逝,負面作用會慢慢減低,正面作用則會慢慢增加。

問:現在已經跨入重建的過程了嗎?政府是否已經有重建的藍圖出來了?

答:整個救災過程第一階段是救人,這個部分沒有什麼經濟分析,就是盡全力搶救;一個星期之後就沒有救人的問題,而是安置的問題,就是要讓受災戶都回復正常的生活。這個時間也不會很長,安置好了之後,接下來才是重建的問題。

問:重建的工作已經規劃好了嗎?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答:到了重建階段就要好好規劃,而且這個規劃我們不急。怎麼說不急?過去台灣經濟發展太快,有很多速食文化,我們稱之為overbuilt(過度建設),並不在意生態發展,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重建、更新的機會,重新建設一個比較符合永續發展意義的環境。

重建基金落實保險機制

問:這個規劃已經成形了嗎?會不會又是唱高調?

答:具體的機制目前正在討論。例如災民房貸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不能只限制在災民與銀行之間,這樣就將問題看窄了。因為受災戶的態樣很多,獨棟或公寓式的,只有一棟倒掉或是整條街都倒,是不是都不一樣,很難斷定。此外,災民本身的情況也不一樣,亦即災民財富狀況與所得的狀況也都不一樣。

平常的借貸關係是很單純的債權與債務關係,政府沒有介入的餘地,這是民法方面的規範;但這次的天災因為已經使得某個地區的某一群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很大的損失,所以不能以平常的方式去看待。

如果過去有很好的保險機制,那政府也不用出面,因為保險就可以承擔這部分的風險分擔。但過去並沒有保險的機制,那麼對於災區居民的損失,要不就運用社會的力量讓大家幫忙分擔一部分,一方面分擔已經發生的損失,二方面又能使災區重建做得比過去好。

問:這個機制已經訂出來了嗎?

答:我們現在想到一個方法,打算透過重建基金的方式來做。根據「都市更新條例」的規定,縣市政府面臨下列情況,可成立一個「都市更新基金」,而條例中所規定的第一個情況就是地震。

那麼這個「都市更新基金」是誰提出來的?是縣市政府來提,然後在證管單位的核准下,可以發行都市更新的受益憑證,亦即證券化。

那麼誰來參與這個基金?政府就可以參與、可以出資。而且你不要忘記,政府有很多公有地,而公有地就是財產,還有公共事業台糖的地也可以參與。另外,災民也可以參與,因為災民自己有土地。銀行也可以參與,因為銀行本身對如何發放受益憑證最為熟悉。建商可以參與,因為重建過程中就有BO(Build, Operation)的問題。

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說我們有一個不幸中的大幸,就是受災地區都是農業縣,那麼農地能否釋放出來做新市鎮的規劃?這樣就等於集合各方,包括政府的資源來從事一個很有規劃的重建。

問: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建立這個機制?

答:我們不回答這個問題。天下事沒有那麼急的。救人是分秒必爭,安置也是用一個月的時間讓你的生活恢復正常,災區的規劃是六個月,災區的重建是五年,我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問:重建的部分要花多少錢?

答:我也不知道。第一,目前災情的統計還沒有做好;第二,重建的方法有很多種,如BOT(民間可以帶錢進來),這些都不急。目前我們是規劃架構,如果可行,就去做﹔如果規劃得不好,出來後會死得更慘。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