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家都對教改朝令夕改不滿,為什麼教育部還要推動「第二波」的十二年國教?
A:中小學教改有三個目標:第一、推動九年一貫,或者國民教育新課程。第二、建立沒有副作用的學力檢定制度。第三、研議規劃十二年國教。
有了檢定制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就不用總分,過跟不過都可以。但是如果社會有意見,認為會變成全國大補習班,教育部也會順從民意。
我準備推動十二年國教,因為那是打通問題的關鍵,一體貫通,才能徹底解決教改問題。不過有人有疑問,推動十二年國教,會不會把以前混六年變成混九年?我們會在大學加強把關,大學絕對是國際標準,這才能跟國際接軌。
也有人質疑,十二年國教施行以後,學生學習壓力減輕,會不會又太輕鬆?所以我們採學力檢定,知道哪些要補強。
Q:你認為之前的教改問題出在哪裡?
A:教改原先訂的時程都在今年運作,什麼都今年,九年一貫在今年,高中職五專聯合分發今年第一次,教科書聯合計價議價今年第一次。今年經濟又不好,兩、三年後經濟壓力就會滲透到教育領域,家長嫌學雜費貴,學生貸款愈多,政府補貼也愈多,銀行逾放也會增加。
現在很多問題累積了七、八年,像建構式數學施行了六年,現在大家有意見,不能不正視,也不能有問題不補,要破除前面的障礙才能改革。
教育要在共識下做,不能由上往下,否則前配不足,臨陣方潰。假如做了配套就要按照配套去做,不要強硬上車,再修補又雞飛狗跳。
但是我常跟同仁講,如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做,過三、四年後部長不知道是誰,他就吃虧倒楣,要做也要做能做的政策,不要搞一堆東西,讓三、四年後的部長比我更頭痛。
Q: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之下,人才需求與過往大不相同。父母親和老師可能是前一代升學至上的思維,該如何跟後現代開放多元的教改思維結合?
A:教育改革是社會改革的一環,不能被窄化成只剩下多元入學和九年一貫的問題。不管是老師、家長或社會,教育的觀點都不能被channelize(窄化及過濾)。教育的層面廣泛,不能只給他狹窄的期望,多元價值更不能用單一價值做評斷。現在我們的作法等於一個大光譜,卻用比較小的期望來對待。
多元光譜,意思是要讓小孩的學習像七彩光譜,但我們現在卻仍把學業當作單一最重要的指標。
Q:從你的心理學專業背景來看,改革應該怎麼做?
A:我們要正視這是一個緊繃的社會,要談任何改革或革新,在上位的人不要馬上指出細節怎麼做,就像最近的學力檢定或九年國教,要讓大家由下往上來談,社會有一段時間去談論、批評,最後提出我認為該怎麼做比較好,談到後來社會大眾就會發覺自己也有責任想出方法。
小孩是全社會的小孩,不只是教育部的小孩。我認為,有些東西根本不要定時間表,要讓社會去談出來,然後我們要研議規劃、凝聚共識,不然新的教育政策就不可能制定。
「第一職業」影響父母的育兒觀
Q: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問題,還有很多是社會、文化、經濟、科技問題,你有信心嗎?
A:辦教育或者在教育第一現場教學的人都知道,現在大家在做的,是一個既龐大又具有關連性的志業。
辦教育、教學的人,不能把事情、責任都推給別人,不能悲觀,各盡自己的職責。如果悲觀還做教育,就違背教育基本定義。
Q:《遠見》雜誌進行全國親、師、生大調查,老師們反應,教學理念和實際上課之間能不能得到平衡?他們覺得心力交瘁?
A:會有落差。老師心力交瘁,教育部更心力交瘁,加班很嚴重啊!因為家長都很關心!台灣的父母只要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把當地補習風氣提升起來,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這個情形很明顯。
這不一定是壞事,但問題是父母一邊罵學校害得我們要把小孩送到補習班去,但是他自己又覺得小孩子送到補習班去也沒有關係。
Q:我們的社會價值不是很確定,又想升學、又想小孩快樂,很多東西不能相容?
A:台灣社會非常重視考試,那是因為台灣社會非常重視未來,這也滿好的。像有些父母就很放鬆,小孩怎麼發展都站在鼓勵的觀點。
但很多家庭認為小孩應該進到比較好的國中、高中,然後讀比較好的大學。其實很多小孩想進入技職體系,但這不符合父母的期望。這不能說是教育的問題啊!這是社會、價值的問題。家長心目中存在好學校的想法,而且認為學業遠重於體育、藝文,這種價值觀幾十年都還存在,要改變實在不容易。
Q:重視考試,因為重視未來?請問你對於未來的詮釋是什麼?
A:在勞動經濟學或階層社會學裡有一種研究是地位的獲得。地位的獲得和智商、家庭環境都有關係,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第一職業」。
人們的發展和第一份職業非常有關係;有幸進入醫學系,等於保證一輩子豐足無虞,假如進入電子電機系,可能大賺特賺。所以父母會為子弟著想,這種想法很正常,台灣尤其特別強烈。
台灣的父母認為小孩不能輸在起跑點,最後卻會害得小孩累死在起跑點,這是曾憲政(高雄市教育局局長)講的。假如給小孩比較大的空間,假如更相信學校和老師,父母就比較不那麼辛苦。
我對我的小孩很滿意,他以前也是跌跌撞撞、連滾帶爬,從小學到中學沒念過什麼明星學校,但愈混愈不錯,上高中他就逐漸找到興趣了。等找到了興趣,他就會全力以赴。
簡單、公平的教改,社會才能接受
Q:你覺得現在教改最大的問題在哪裡?你怎麼面對?
A:先講多元入學問題。大家以前的疑問是怕口試不公平,怕對中下家庭的子女不利。像報名費,因為要考很多地方,中下家庭負擔大。最根本的問題是升大學,因為有甲、乙、丙案,很亂,很多家長都搞不清楚。但我認為,父母一定要跟小孩走過這一段。
不過教育部最近也在釐清,像申請跟甄試之間的差別不容易分清楚,所以變成兩個重點:三案要設法整併,申請和甄試也要整併。
這點我們已經跟大學招生聯合制訂委員會取得共識,將共同朝這方向來做,希望到今年3月底前定案。改革的原則是簡單、公平,這樣社會才能夠接受。
Q:大家非常重視公平,這個原則要怎麼執行?
A:像口試,有的人認為中上家庭的小孩應對進退比鄉村地區的小孩好,這種邏輯我們可以不同意,但有人反應出來我們就要尊重,儘量弄得公平點。我們要求學校口試一定要有共通的評分準則和機制,不能放任各系處理。有人質疑時,學校必須馬上出面解釋,這樣大家才能恢復信心。
Q:你覺得新世紀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走什麼樣的方向?有什麼樣的視野和競爭力?
A:辦教育絕對不能孤立。辦教育必須要有時間、空間與水平軸概念。時間軸就是過去有傳統,未來有國際情勢的變化,有世界競爭力。要先看二十一世紀的特性在哪裡,但也不能丟掉原來的基礎,因為「基礎」才是你因應新世紀的利器。
水平軸就是台灣不能顧著玩自己的,必須要有國際指標,放在國際脈絡底下,看看人家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怎麼做的。
空間軸是國際跟自己。我們不能忘了國家社會的特性,所以講國際化時,也要能夠掌握本土特性。例如,改革不能老是依國際慣例。
Q:監察委員認為,目前全台英語教育實施時間不一,有違憲法公平原則,你如何看?
A:英語從國中一年級降到國小五年級,都還沒實施,全國就有一半以上的縣市沒有照規定,開始實施。教育部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國民教育是地方自主的,但是當然整個社會還是要求教育部負責。
我們重新檢討,我要求世界各地駐外單位趕快蒐集資料回來。結果看到,歐洲很多國家,亞洲包括日本、南韓、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除了香港和新加坡是從小一以後開始,其他都是小三。
我們經過研判,就降到小三。但是可能要到九十四或九十五學年才有辦法降到小三。所以我就跟縣市教育局說,是不是可以請你們收一收,大家從小三開始,免得造成城鄉差距、家庭負擔。
但他們的意思是說,還是要從小一開始。為什麼你知道嗎?還不都是家長的壓力、為了選票啊!現在甚至壓到幼稚園的全美語教學。
問題這是地方自主權,你要強迫到中央和地方在這種事情上決裂,他們也不會服氣,打憲法官司我們輸。
創意向考試低頭
Q:你覺得未來大國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A:未來大國民當然是愈來愈國際化。不過,台灣也應該多重視自己特性。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導向、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世紀。但是知識有很多種,知識要有創意團隊,團隊具有合作整合的能力,學校教育也要能朝這個方向配合。
Q:你怎麼看台灣學生的創意?我們的教育體制是不是對創意的發展不利?
A:台灣的小孩本來很有創意,可是年紀愈大愈沒創意。在台灣,問那些有成就的人,何時啟蒙,答案通常有二種。一是他碰到好老師的時候,老師很照顧他,或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支持他;另一種答案就是大學時代。然而,兩者指的都不是知識上的啟蒙。反觀歐美國家,啟蒙大都在高中,所以我們的啟蒙延後了。大家為了考試,忘掉了啟蒙。
小學因為沒有升學壓力還能有創意,可是長大就不行了。假如透過十二年國教,可以讓創意多維繫幾年,說不定創意就會延續到高中了,這種結構上的解套是需要的。
Q:目前師資問題怎麼解決?
A:不適任教師的問題,家長很關心,教師組織也很關心,因為它自己也不希望形象變壞。師資培育現在已經有多元管道,現在反而是師範系統有危機感。我們現在跟全國教師會討論未來採專業評鑑,但是不容易談。
但是我們還是要對社會有交代,師資不改,今天是老師走街頭,明年就變成家長上街頭。我不怕壓力,該做的還是要做,如果教育部的窗子太小,我可以把它打成一個面。(徐嘉卉、魏棻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