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優教育培養無數人才,卻也出現升學路上感到迷惘的案例,就讀台大物理系的微中子(化名),便有一段與物理愛恨糾纏的心路歷程。
微中子是這名資優生在網站上的代號。高中時他由於代表台灣遠赴加拿大參加奧林匹亞物理競賽,在參觀微中子觀測器過程中,強烈感受微觀世界的奧妙,從此在網路上自稱「微中子」,表達對物理的敬意。
上了大學,物理卻成為負擔,微中子對物理的熱愛不再,面對課業毫無動力,如今他延畢兩年祈求能順利畢業,「上大學我就變心了,」他感慨。
物理曾是微中子的最愛,也是升學過程最大的推手。一般人眼中資優生的他,從未參加聯考,靠著聰穎資質,以及對物理的熱愛,他一路跳級、甄選外加奧林匹亞科學競賽,平步青雲地完成了大學前的升學之路。
對微中子而言,接觸物理的過程就如同情竇初開。受到擔任高中數學老師的父親收藏數理叢書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愛閱讀,近乎癡狂,甚至創下一個月讀完三十多本數理書刊的紀錄,「我感到強烈的閱讀飢渴。」
《白話物理學》以及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等,是他國小便百讀不厭的數理讀本,而他的數理知識比起同齡學生超越許多,數理知識總是比上課進度快且深,主要便來自於這些武林祕笈。
微中子上課前已讀完教師手冊,手冊中的教學流程與講解,讓他迅速累積知識。而《白話物理學》更是他受用一生的教科書,「感到觸電般喜悅,」至今他偶爾仍會翻閱,樂此不疲。
阻力最小的升學之路
從國小到高中,微中子跳級兩次,推甄兩次,在他觀念中,他不想聯考,而資優管道是一條阻力最小的升學之路。
微中子很早便清楚念書是自己的事,而且知道自己能力所在。他從國中開始便埋首於書海中。對於老師的教學進度與教法,他雖然感到厭倦,但他豐富的閱讀經驗仍足以應付學校課業,甚至讓他保送上台中一中。
高中的生涯令微中子難忘,因為自由的學風不但讓他如魚得水,更讓他燃起對大學的憧憬。高一開始為時兩年的清大數理資優輔導計畫,對他產生很深的影響。
當時指導教授會在課堂上先丟不同的科學研究觀念,供學生討論,可以達到討論與思考激盪的目的。
過程中學生不但學到思考方式,更學到做研究的態度。這些訓練讓他對大學物理學術研究產生美好幻想。
微中子也在高三獲得第二十九屆奧林匹亞物理競賽銅牌,保送台大物理系,他的潛能在這時期達到巔峰。
物理資優生擅於洞察微觀世界,但對物理以外的世界往往失去應變能力。
微中子上了大學後,發現自己並不快樂。除了大學環境不如高中預期般美好,另外自己眼界也變廣,他發現自己不只有物理一條路可走,但選擇太多,失去方向。
雖然大學在師資與設備上都夠水準,問題是學生得不到成就感。
微中子舉例,做了四學期的實驗,要求報告結果而非過程,學生奔波於書寫報告,卻學不到解決問題能力與實驗精神,做實驗所得到的,並不是成就感,而是接踵而來的壓力與茫然。
心態的改變讓他大一、大二的物理課業走得並不順利,以往學業一帆風順、意氣風發的微中子,面對大學課業挫折時竟然不知所措。
微中子的電磁學幾乎沒上過課、沒交過作業,因為他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不小心當掉,也無關緊要,「反正當掉可以重新再來。」
不過事與願違,他修了兩次,才勉強及格。此時,他已失去對物理研究的動力。
在物理中看不到未來
電磁學課只是引子,最大問題還是微中子對於物理的熱情已熄,因為他看不見未來。
過去升學管道的獎勵與優惠,微中子在物理之路上學習,還看得見前景。
升上大學後,這些誘因便不存在,加上同儕之間的價值觀仍環繞在工作與經濟安全,他不禁也開始思考物理這條路該不該持續走下去,「走物理這條路要經得起寂寞,」他感慨地說。
他認為自己不甘寂寞,於是大二選擇與物理分道揚鑣。
迷惘的心讓微中子在大一、大二生活墜入消極。「那時作息顛倒,終日無所適從。」大二他決定換跑道,選擇資訊工程做為雙主修。
過去微中子因物理世界的變化無窮而著迷,如今他對於棋局布陣的組合萬千感到新奇。他對於物理研究的熱情已逝,但對於邏輯推理的熱衷卻不斷增長。
目前就讀大六的微中子,在資訊工程上找到新的學習刺激。他參與資工系教授圍棋程式語言平台的建構計畫,程式設計難度比起西洋棋的「深藍電腦」難度高上數十倍。
此外他也投入遊戲產業,與四位學生共同投入遊戲軟體的設計工作,他負責遊戲音樂程式編輯。
台大物理系主任張慶瑞表示,像微中子這樣上了大學才出現適應不良情況的資優生例子其實不少,系上已盡力輔導他們。
美國導演賈木許(Jim.Jammush)的電影「永遠假期」的最後一幕,讓微中子感同身受:男主角獨自一人坐在小舟,漂離紐約港,眼神卻不斷凝視著港邊愛麗絲島上的自由女神像,漸行漸遠。
現在的微中子,正如那位遠離過去的主角,在生命大海中漫遊,找尋新目標。
雖然他對物理仍然心存感激,但不眷戀,他決定捨棄舊愛,繼續尋找下一段人生的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