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十二年前參與韓戰的聯軍而言,漢城是一個血腥的紀錄。
如果昔日戰士今天舊地重遊,他們曾愕然發現:高聳的「現代大廈」、飛馳高速公路上的「小馬」汽車、火速穿過市中心的世界第七長地下鐵,已使漢城成為「灰燼中衝出的鳳凰」。
這個廢墟中重建的世界第八大都市,正反映了三十年來韓國從傳統到現代的歷程。
只有全國0.六三%的土地,卻載負了四分之一的人口,製造的產品佔全國三分之一的生產毛額,負擔三五%的稅。
韓國的代名詞
「漢城」就是韓國的代名詞。
世人對於漢城的印象,隨若韓國人的民族驕傲和衝拼精神日漸轉變。從五0年代的「韓戰」,到七0年代的「漢江奇蹟」;八0年代的重頭戲則落在「漢城奧運」上。
一九八四年奧運閉幕典禮上,洛杉磯市長把奧林匹克旗遞給漢城市長的一剎那,透過人造衛星轉播,全世界億萬觀眾都在螢光幕上看到「See You in Seoul 1988(一九八八漢城見)」的大字。
「辦了奧運,沒有人會不知道漢城在那裏。」也括副總理在內的韓國政府官員都有這樣的自信。
韓國文公部國際處長俞泰完說:「這是我們從沒沒無聞到世界焦點的里程碑。」
漢城市長廉普絃更驕傲地指出,奧運之後,「漢城不只是韓國的漢城,更是世界的漢城。」
要把漢城在世界地圖上放大,是韓國人的目標。從一九八0年開始,陸續舉辦近二十項國際單項運動比賽,「甚至今年的亞運都是暖身運助,」一位韓國時報的外交女記者分析。
建立好印象
其他的國際性活動也都讓漢城人意識到「國際感」。去年十月,國際貨幣基金會在漢城開會。八、九月起,漢城市府就透過傳單和社區內麥克風提醒市民清潔環境、綠化景觀,「要給國際人士留下好的印象,」一位旅居韓國的中國太太舉例。
當世人對韓國婦女地位印象模糊,甚至有錯覺時,韓國婦女協會在今年八月邀訪美國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費拉羅(Geraldine Ferraro)到漢城主講「政治與婦女」。儘管費拉羅後來因事取消,另一位美國婦女運動領袖--「女士」雜誌發行人史丹寧(Gloria Steinem)將在十月訪問漢城。
甚至漢城電視綜藝節目上,主持人也硬若頭皮,拿若稿子,用英語訪問外國來訪歌星。
和五年前比,漢城是變了。
一位每月至少到漢城兩次的澳洲商人說:「我看到漢城高樓一棟棟豎起來,人樹一棵棵栽下去。」
五年前從韓國留學回台,最近再派到我國駐韓大使館的謝木堂說:「漢城的氣氛不一樣了。」他一手扶若方向盤、一手指著左邊的漢江,「五年前經過這裏要捂著鼻子,都是臭泥巴!」現在車行在江邊林蔭大道上,可以看到岸坡綠草上嬉耍的人群。
他又舉例說:「前兩天我在景福宮,若到一位中學生自動撿垃圾。」這是五年前看不到的事。
「要把漢城變成一個美麗的、舒適的、使利的都市,是漢城國際化的重點,」坐在漢城市政府辦公室內,年輕的都市計畫課長金炳天解釋著。
文化與生活的中心
漢城位於朝鮮半島的中央,幾世紀以來都是韓國的文化與生活中心。這個六百年前就是首府的都會,自二十世紀以來就不再寧靜。在日本統治下三十五年;一九四八年大韓民國創立後,它又兩度淪入共黨手中,成為韓戰的俘虜品。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韓國一分為二,漢城才成為南韓首都。
「在一九六0年代以前,漢城是談不上部市計畫的,」轉戰後漢城人口才一百多萬,市政官員指出,「真正規畫在韓國經濟起飛後。」
韓國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帶給漢城活力和衝勁,但也使它負荷過重,漸趨扭形。
全國八0%的公司總部都設在漢城,六四%的全國儲蓄在這個大都會,四四%的大專學校、甚至四0%的醫生都集中在首府。「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漢城就是中心,」一位住在漢城的韓國大學生說。
這個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吸來人口洪流,但也使面積只有六百二十七平方公里的漢城快突破千萬人大關。
根據市政府統計,漢城每天增加四百二十個新生兒,死亡九十二人。加上外地流入的居民,韓國商業雜誌曾估計「每天增加五百人」。目前九百六十萬人已是一九六0年的六倍。
人口過多
過多的人口給市政府帶來極大負擔。較國開發研究院曾提出研究報告:漢城在一九七六年七百五十萬人時,市府每年花在每個市民身上的「服務費」是九萬兩千五百九十二韓圜(合台幣四千一百元);到一九八0年,人口增為八百四十萬人時,每人的花費增為二十二萬九千五百九十韓圜,提高為兩倍多。
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二年,漢城市政預算增加近四倍半,到一兆三千七百億韓圜;目前的預算是兩兆一千億韓圜(相當於台幣九百四十億元)。
更嚴重的是人口壓力下的居住、交通與環境問題。
一九八0年時,漢城住屋擁有率是五八%,但仍有一0%的人住在山坡的違章建築中。
韓國的國民所得只有兩千美元,但是一位住在漢城的外國人抱怨:租一個二十五坪的房子,每月要八百美金。
漢城人擁有了全國近六0%的汽車;和四年前比較,私人車增加了一倍。
「但是道路只佔土地的一五.六%,這個比例遠低於世界其他大都市,」韓國高科技研究院外籍工程顧問威廉.桑霍爾分析。
要徹底改善漢城交通,除了地下鐵外,據估計,起碼要投下一兆五千萬韓圜。市政府企畫官無奈地說:「目前我們在交通方面的預算只有兩千五百億。」
汽車增多與阻塞帶來另一個副產品--污染。灰污的天空在漢城並不少見,尤其是在漢江上。八0年初期,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報告曾指出:漢城的污染經常超過另兩個亞洲污城--馬尼拉和曼谷。
居住環境糟
「漢城的居住環境越來越糟,」已經退休的國立漢城大學副校長徐明源特別感慨。他懷念過去可以住有院子的房子,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現在一片混亂!」
「從混亂中整理秩序是韓國面臨的挑戰,」韓國前總理南直祐憂心地說,「過去我們強調工業成長,現在應該注意到公害的危險。」
漢城正是工業成長、公害增加的代表。面對這樣的變形發展,市政府自一九七七年就為「二000年的漢城」規畫出藍圖。目標是疏散漢城的人口、公司和學較。
金炳天說:「我們希望到二十一世紀時,漢城只保持一千萬人。」
一九七七年,國立漢城大學成為第一個遷出漢城的大學。從那時侯起,專科學校都不准在漢城市內設立。政府又用減稅來鼓勵中小企業往漢城以外的衛星城發展。許多會製造污染的工廠也被迫搬離市區。
主辦亞運與奧運更加速了漢城整頓的腳步,尤其是在一九八0年以後。
七.八公里長的地下鐵,在短短五年內,延長到一百一十六公里。「我們進度提前了!」地下鐵公社社長金在明驕傲地說明這個「百分之百」由韓國人完成的現代建設。
自力完成的地下鐵
市內五條高速公路和高架道路已完成,將來和市外來的金浦、金仁和金川高速公路相接,「就可以形成高速公路網,」金炳天解釋著。
他又指看牆上的地圖說:「把都市多核化是我們的方向。」多核化就是分散化。把漢城分為十七個區,每個區都自行負行政、交通、金融和文化等功能。
在土地上,漢城市更明確地畫分為住宅、商業、工業和綠地區。依照市府的計畫,住宅區佔全市的四一.一%,商業區只佔二.九%,工業區佔四.四%,「剩下最大部份就是綠地,佔五一.六%,」負責企畫的官員補充說。
保留綠地是這個長程計畫極突出的一點。而漢城早在一九七0年,就已經有一條寬一至九公里、長十五公里,佔地二百五十多平方公里,貫穿市區的自然環境保留帶。市府官員解釋:「這是為了讓市民有健康的居住環境而做的。」
當然,預留空地越多,必定增高可使用地的費用,市政府也要面對各方壓力。「幸好人民都能瞭解:從長遠看,這些限制會減少都市問題,」金炳天說。
種三千五百萬棵樹
另一個大規模的綠化運動從一九八二年就開始。五年間,漢城的街道已增加了三千五百萬棵鐵樹、銀杏和柳樹,沿看街邊,圍成公園,或簇成隔音牆,其間加上人造山石和瀑布。
「漢城最不一樣的是顏色變綠了,」在漢城推銷乳酪的澳洲人洛夫說。
變綠的不僅是景觀,就連灰濛惡臭的漢江,也在經過四年的「漢江綜合開發計畫」下,使江水轉綠,兩岸垂柳迎風搖曳。
除了景觀改善,環繞市中心區的交通,也由於地下街道一一擴建和延伸,把更多的路面挪出來讓車走,而大有改進。
「要呈現國際風貌,發揮國際都市功能,」是漢城市府官員一再強調的改革方向。
四年來,漢城的四千個旅館房間在整修,二十家國際觀光旅館在擴建,「我們要應付奧運期間五十萬的觀光客、運動員和教練等,」市府內負責奧運活動的金聖順估計說。因此他們曾到上屆奧運主辦地洛杉磯去見習,學學洛杉磯市政府如何辦奧運。
漢城動起來
奧運使漢城動起來的感覺無所不在。「漢城這幾年建築增加,教育經費也增加不少,」世宗大學校長鄭炳璇說。學校在這場「四千萬韓國人都是奧運主人」的重要活動中,扮演了文化角色。
儘管沒有硬體建設,但已有的文化資產非經費可以堆積而成的。在世宗大學綠意盎然的校園裏,五步、十步都是古物石雕。「首都博物館」更是一個大寶藏。
這個博物館內的四千五百件近千年來韓國藝術文物純是私人收藏,但對外開放。創辦人朱永夏和崔玉子夫婦都認為:「保存韓國文化,讓子孫和外國人認識,是我們的責任。」
崔玉子很高興的說:「奧運會可以幫助外國人瞭解韓國文化。」
在迎接一九八八年奧運的挑戰上,漢城人動起來了,漢城市改觀了。這隻浴火鳳凰從灰燼中奔出,正以全速衝刺。它是否能如期望的邁向先進國家之林,這個答案可能也要「一九八八漢城見」了。
超速的地下鐵
世界上有七十一個都市建了地下鐵,但很少有一個都市像漢城這樣拼命的。
工人們二十四小時作業。五年內,先後完成三條共長一0八.七公里的路線。其中又有兩條線是同時進行和同時通車的。
「這是人類史上找不到的紀錄,」漢城地下鐵公社社長金在明驕傲地向外國記者解釋。
讓韓國人驕傲的還不止這些,「人力與技術是百分之百韓國人做出來的,」軍人出身的金在明補充。
去年與前年完成的三條線,除了一個隧道技術是自澳洲引進,車站售票機是法國貨外,其他一切設計、施工和材料,均取自韓國國內。
全長一一六.五公里,花費三十億美元韓國自製的地下鐵,除了可以節省成本,更成為「韓國人向世界呈現建築能力的證明,」地下鐵公社公報室長林判鎬說。
事實上,韓國早在十四年前就計畫用地下鐵來疏散漢城的交通。一九七四年動工,四年後,長七.八公里,只有九個站的地下鐵通車,這是韓國第一條地下鐵。
和第一條線相隔了整整十年,直到奧運給漢城交通出了新題,政府才快馬加鞭地重修地下鐵。
後來的三條線能移創下建造「速度」的奇蹟,完全歸功於金在明的拼命精神與軍事管理。他帶領的漢城地下鐵公社,是在一九八一年八月,才從原來由二十三家民間營建公司組成的地下鐵公司,接下所有的工程與管理工作。
進入地下鐵公社總部,一絲不紊的辦公室和神氣有禮的工作人員,使人儼然覺得像走入了部隊。接待過許多外賓的金社長,陸軍將官出身,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韓國人的自信與幹勁充份從他解說地下鐵中表露。
即便實際坐地下鐵,管理人員也都像受過軍事訓練。難怪一位外國遊客要調侃:「這樣比較安全。」
深入漢城的這個地網,共連結一0二個站,每個站都經過精心設計,有不同的主題。有的是表現韓國古文化,有的仿歐洲皇宮設計,有的似山洞,有的又富兒童遊樂場的趣味。地下鐵公社的運輸部長成震鎬說:「我們希望把博物館與車站結合起來。」
每三到四分鐘一班的銀灰列車,可以載客兩、三千人,是公共汽車的二十四倍。四條地下鐵每天載客量最大可達五百萬人次。儘管目前只擔負了漢城交通量的七%,他們希望將來能擔負到二0%的功能。
每一區票價是一七0韓圜,相當於美金十九分,是世界少有的低票價。這種低票價政策給地下鐵公社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只能負擔營運費用的二分之一,」金在明說,除了三十億美元的建造貸款要還外,現在營運費用不足也要靠市政府補貼,「這是一個不智的政策,」他無奈地說。
儘管財務稠題是目前漢城地下鐵的最大困擾,然而能趕在亞運和奧運開幕之前完工的世界第七長地下鐵,還是韓國人的一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