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愛國立科大中,進步幅度最大的,當屬屏東科技大學。四年前還排名第十,去年進步到第八名,今年更打入前五,是國立科大中的「最佳進步獎」得主。
很多人對此結果不免感到意外,「農牧產業在台灣已是弱勢甚至夕陽產業,怎麼以農牧為主的屏科大,企業最愛排名會愈來愈高?」
第一是「智慧農業」,帶動農牧成為新興科技應用的最佳試驗場,第二是「照料動植物」,對學生工作態度和紀律的強迫養成。兩者助攻屏科大學生雖說看似學的是農牧,卻廣受製造業和服務業歡迎!
智慧精準農業,成新科技應用最佳人才跳板
屏科大校長戴昌賢分享,大眾對屏科大「以農立校」有著很深的刻板印象,以為讀了屏科大,就只能去農產畜牧相關產業工作,「但在近年來在跨領域應用風潮下,農牧業已成為製造、科技相關工作的最佳跳板!」
戴昌賢舉例,無人車是近年顯學,很多科大工學院老師,帶領學生自造無人車。但法規限制下,學校打造出來的無人車,基本上,都只能在實驗室或校園內試行,無法真的上路,「但屏科大工學院學生做的是『無人農耕車』,做好了就直接開下田,直接面對真實的行駛環境,」戴昌賢笑說。
這也讓別家學生做的無人車,可能只能在平坦馬路上跑,屏科大學生做出來的無人車,還得克服土石路、泥濘地、草地,各種環境場景下,機械結構強度、操控變因數據、無線通訊連結,都做得比許多工科技職名校更徹底。
戴昌賢分析,農耕車和汽車當然不同,但同為車輛,許多電機配置、操作設計、數據收集、現場環境,都是相同的原理。「實戰的經驗值高低,攸關一位學生對新興科技在實際應用上的掌握度。」
「不只無人車,很多在別的地方還受限的新科技應用,在農牧業上都已有實際應用,」戴昌賢再以無人機為例,目前當紅的應用之一,是結合無人機飛行、空拍攝影、圖像分析、3D建模、數據分析、動態模型,作為導航、地圖、路況分析等生活應用。
例如都市交通管理,就會空拍不同時段的交通狀況,再透過大數據分析,建立不同時段的車流模型,作為交通中控系統、GPS導航等應用的核心資料庫。
「目前,台灣主要城市都不允許無人機飛行,學生該怎麼練習?」戴昌賢說,無人機應用在智慧農業上已發展一段時間,學生透過空拍,監測一塊田在施肥、灑水、噴藥後的生長表現,透過圖像分析、建立模型,確認最佳的噴藥量、施肥量、與植物生長狀況。
這套系統學生一旦學會,同樣的圖像分析、3D建模、動態模擬等技術,都可以應用到上述都會交通應用上,「所以說,農業是新應用最好的實戰場!」
戴昌賢觀察,屏科大的畢業生,離開學校後不必然走農牧業,但這些經驗,都可以讓他們跳到製造業,甚至是科技業,近幾年,他就有好幾位碩士學生,進了以前根本不收屏科大學生的南科與中科半導體大廠,「關鍵就在於他們有這些新應用的實務經驗。」
照顧動植物脆弱生命,養成學生認真做好基本功
近年來,特別是服務業的企業主,對技職新鮮人最在意的條件,已從過往的「證照」轉為「態度」,能不能腳踏實地、按部就班、耐得住性子,把可能有點無聊但重要的日常基本工作做到位,成為評價一所科大人才培育的重點。
這也是近年來,大多數技職科大都設計「服務學習」課程,要求學生掃校園、做勞動,甚至每週固定要晨會,就是磨練學生「把日常工作好好做」的態度和紀律。
但沒有任何一套方法,比農牧訓練更踏實而逼人了!
戴昌賢笑說,動植物是活生生的生命,學生必須每天照料與記錄,只要兩天沒餵食、三天沒澆水,生長狀況就會歪掉,「甚至直接死給你看!」
不像商科或工科學生,有時在作業截止日期前,再來熬夜趕工,拚一點也能弄出看起來還不差的成品。但動植物如果沒有真的定時定點去照顧和記錄,壓到最後才來趕工,根本完成不了,甚至連作假都做不成,葉子枯了、動物瘦了,都一眼可見。
此外,農牧學習很常需要使用室外場域,甚至上山下海。當研究對象和學習場域的先天條件,也就讓屏科大學生被鍛鍊得更有「做好每天工作的紀律」和「不抱怨偷懶的態度」,這種人格特質,正是近年企業對屏科大學生評價一直上升的另一個原因。
「對屏科大的未來出路,如果還停留在『農產畜牧』的傳統認知,真的是小看屏科大的學生!」戴昌賢說,在跨領域的時代,最重要的是會不會知識活用和學習態度,打好基礎,就能轉換不同跑道,而屏科大透過農牧訓練,幫學生鋪出不同產業和領域都欣賞的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