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你越是高估生活裡發生負面事件的可能性,你的焦慮程度就會越提高,而且還會加深事情一旦真的發生時,你會無力應對的想法。(本文摘自《想太多是會爆炸的》一書,作者為關朵琳・史密斯 Gwendoline Smith,以下為摘文。)
持續地高估災難性壞事發生的可能性
這裡的重點是為了再次向你強調「擔憂也沒有用」——因為,除非你相信這個論點,否則還是不會甘願放下的。
請在心中想像這個畫面。我跟你在我的辦公室裡。辦公室裡有木製窗框、一個小小的檔案櫃,還有兩張舒適的座椅。我們兩人各有一杯水。
我是你的治療師,我就坐在你對面,身旁有個檔案櫃。我要你想像自己盯著我那杯水,想像杯子裡裝滿紅酒。喔,記得還要想像我動不動就把檔案櫃的抽屜開開關關,我的腳同時也搖來晃去,不安分地動個不停,隨時干擾你持續想著那杯紅酒。
當我坐著時,我開始假裝擔心可能即將發生的事(預測)。我盯著那個杯子,希望、並祈禱它可別掉下去。在預期災難可能會發生的過程中,我的思緒也許是這樣的:
天啊!那杯酒要是掉在地毯上,污漬去除不掉,地毯又不能換,然後保險也不理賠,而我又拿不出錢賠該怎麼辦?會不會最後我因此失業,甚至流落街頭?
我一路滑向負面思考漩渦的最底部,這就有點像是把自己沖下馬桶——其實我這麼做也無妨,反正最多也只能這樣。
回到辦公室的場景。我當然可以一直坐著,想像那個杯子「可能」會掉下去、毀了地毯、導致我失業、最終如我所想的毀了我的人生,用這些想像的「可能性」來嚇自己;或者,我也可以移動杯子,離桌緣遠一點,降低打翻杯子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從這個例子可知道,行為改變結果,而憂慮性的思考啥都改變不了。這種想像的負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隨著行為降低,而非隨思緒。
你越是高估生活裡發生負面事件的可能性,你的焦慮程度就會越提高,而且還會加深事情一旦真的發生時,你會無力應對的想法。
「如果?」——憂慮魔咒
「如果……?」這兩個字看似無害,合組起來卻成了引發大部分憂慮型過度思考的罪魁禍首。
下列思緒,你覺得眼熟嗎?
.是沒錯,但如果真的發生怎麼辦?
.如果他們那麼做呢?
.如果我做了那件事,導致另一件事發生呢?
.如果我處理不了呢?
這個「如果」魔咒,會讓你陷入長時間的冥想狀態,持續、誇大地想像各種可能的情形,帶著你在無止盡的負面預測螺旋中不停地打轉。
每當你打開一個憂慮漩渦,就是讓你自己的戰鬥/逃跑機制持續處於運作狀態,不停分泌腎上腺素,最後導致系統耗弱。導致你徹夜難眠,隔天起床無法神清氣爽的,也正是這種思考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這種會誘發焦慮的思緒,並不需要任何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來刺激。所有生理及情緒上的騷亂,都是你的思緒創造出來的。它的觸發並非來自於外,而是在你的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