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有句諺語,「呷緊弄破碗。」這句話人人能懂,無待解釋。要說得文一點,意思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那麼,台灣今天最重要、最應優先做的是什麼?當然是「拚經濟」!陳水扁總統已經一再昭告國人,而這個方向也得到朝野上下一致的認同。蓋經濟若衰退,國家就沒有力量,對內無以照顧百姓,對外無以抗拒強敵,其他任何美麗的口號,動人的承諾,都將變成空談。
拚經濟,先要內部有個安定的環境──政黨要停止惡鬥,人民要加緊團結;如果不然,就還是空轉,還是內耗,徒說「拚經濟」不足以自行。
國民黨當年「黨國一體」、「國庫通黨庫」,都是事實,其財產自應清查,凡不法、不當之所得,該還國家的就還給國家,該還民間的就還給民間。這樣做,不僅老百姓支持,國民黨自己恐怕也不好說反對。不過「清查」不一定就是「清算」,執政黨是替人民執法,不是報一己之私仇。其心態和作法,是決定兩黨能否休兵的癥結所在。
依照行政院擬訂的「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草案之規定,將來要成立一個「政黨財產調查及處理委員會」,由行政院長提請總統任命委員十一至十三人。至於何謂「不當黨產」,只要有五名委員認定即可。從草案的精神,可以做兩點重要的歸納:其一,調查委員人選由行政部門一手主控,沒有依憲法擁有司法權和監察權的機關參加;其二,開會採少數決,若有人操縱,非常方便。
清查政黨財產,本來的用意在回歸社會公義,但是若以不公義的手段為之,不僅不能服人,被清查的政黨必然認為這是清算,因而激起反抗,形成政黨間更強烈的鬥爭,造成政局更大的不安。所以,清查政黨財產一事,既然社會認同,民意支持,執政者就不必操之過激,而是應嚴守法制精神,並有「與人為善」之心。譬如,先讓政黨自動申報其不當取得之財產,並自行作合法與合理之處理。凡不申報及未處理者,再循法律途徑處置。這樣,或可維護法治,減少紛擾。
另外,北高兩市市長選舉又到了,接著就是總統大選,是否有更多的人伸出「香港腳」撩撥族群和省籍問題,也令人懸念。每逢選舉,這種事似乎總是免不了,因為政治人物慣於使用這種手法,以收一時之效。至於事後要花多少功夫療傷止痛,要浪費多少社會資源來彌補,就不是他們願顧及的了。我們不相信,一個「一國兩心」的台灣,能把經濟拚成功。
台灣是我們大家那隻「碗」,呷飯時,可千萬要珍惜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