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超人醫生」封號的排灣族醫師徐超斌,七歲時看著二妹因延誤就醫送命,立志要成為醫師,10年前,他展開南迴醫院籌備計畫,一生致力解決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
2017年,屏東南門養護之家發生火災,造成4死55傷的悲劇,地方人士頻頻出面喊話,希望不要讓恆春成為醫療孤島。而除了屏東,其實不時也能看到離島澎湖有病患搭直升機後送本島治療的新聞……
多年來,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在高屏澎東地區,就是這樣看到、聽到關於偏鄉醫療資源不均的一個個故事,「這正是中山大學申請設立學士後醫學系的初衷,我們除了要補足偏鄉離島地區的醫師人力,更要提升醫療品質。」
中山設後醫系 補偏鄉醫療資源不均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台每平方公里的執業醫事人員,平均為8.28位,其中台北地區有42.89位,高屏澎東地區則僅有4.93位,顯示南北醫療資源的嚴重失衡。儘管高屏澎東地區有高醫、義守招收公費生,卻沒有一所公立大學設有醫學系,這對未來因應國家公共醫療政策恐有不足,「現在政府在談轉型正義,高屏澎東地區也需要醫療上的轉型正義,」鄭英耀強調。
事實上,1983年起,成功、台大、陽明、長庚和高醫等大學曾陸續開辦後醫系,後來一一宣告停辦,扣除只收國際生的義守,如今全台只剩高醫有後醫系。
鄭英耀認為,38年後的今天,時空背景全然不同,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而高屏澎東地區幅員廣大、轄內多山,人口老化指數更高,醫師人力不足,勢必有害。加上徐超斌曾說過,現代人對醫療的需求已轉變為「消費行為」,但人需要的是健康,而非醫療,如何從預防醫學、精準醫療的概念日益普及,設立後醫系有其必要。
人文、科技素養兼具的醫師 時代所驅
「中山設立後醫系培養出的人才,是能兼具人文關懷與科技素養的公費醫師,」他指出,因應國人需求改變,若從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思考健康照護與醫療,會激盪出不同火花。
像是中山和高醫有合作關係,雙方教授、醫師會定期開會,研討醫學議題。有一回,中山光電工程系教授張美濙在和高醫小兒科醫師交流後,回來告訴鄭英耀,小兒科裡最常見的嬰幼兒疾病是「黃疸」,患有黃疸的初生嬰兒,必須在保溫箱裡施以光照治療,但嬰兒視神經發展仍不成熟,得用紗布覆蓋雙眼,而台灣使用的整套設備,有高達95%是從美國進口,「結果張(美濙)教授說,像這種『有點亮又不太亮』的技術,對他們光電領域來說,實在太容易了!」
鄭英耀認為,過去台灣醫師養成以臨床教學為主,相當專注本業。但此次中山設立後醫系,將跟隨時代的跨領域趨勢,預計不走傳統醫學院校的教學制度,反而要加強醫學資訊科技養成教育,以及醫學、人文溝通專業素養,力圖培育能因應智慧醫療跨域的醫師,「後醫系可以有來自光電、資工、機械等各科系的學生,希望對社會需要的精準醫療、遠距醫療及智慧醫療,有所貢獻。」
中山做為綜合型大學,設有精準醫學和醫學科技等10個醫學相關系所和10個研究中心,並與高雄榮總、高雄長庚及高醫等醫院合聘超過200位臨床醫師任教,研究能量強勁。近來,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研究中心就開發出結合毒藥物資料庫的「雷射大氣質譜儀」,可在一分鐘內從病患的皮膚及體液,測出毒藥物種類,成功應用在臨床急診毒物醫療。
目前中山設立後醫系的規劃,教育部准予繼續籌備,中山也亟思如何改進公費生面臨的問題。
根據往例,公費醫師在偏鄉的六年服務期滿後,多會選擇離開。鄭英耀深知,年輕醫師奉獻自己人生最精華的時光,孤身在資源稀缺的地區奮戰,長久下來,對生、心理都產生極大壓力,因此中山試圖增加醫師留在偏鄉的誘因。
中山計畫讓學生在上課、實習時,就預先知道旗山、屏東、澎湖及台東等區域醫院的情形。實際下鄉服務一至兩年後,可以回到母校和教學醫院,由師長協助其在醫療專業充電,加上日常遠距醫療的輔助,降低醫師的孤單感,讓這些醫師能看到未來、獲得支援,形成生生不息的「公費醫療生態系統」。「過去大家比較少談empower(增能),這次我們會補足這塊,」鄭英耀另外提到,中山期盼未來能成為國家公費醫師的培育重鎮,若是台灣需要公費醫事人才,可由中山負責培訓。
「中山真的把設立後醫系當成一回事,因為這是中山的責任,我們就一步步往前走,」他細數,不論軟硬體層面,中山早已走在實踐路上。
軟體部分,自申請後醫系以來,學校每周定期召開課程籌備會議,並針對全校學生開設生物化學、公共衛生學等基礎醫學數位微學程,未來亦可做為後醫系的數位輔助教材;而生理學、大體解剖學的師資徵聘,也正緊鑼密鼓進行中。仁武校區做為首棟醫學教學大樓所在地,已於去年11月動土。第二棟醫學教學大樓、大體解剖室和動物實驗大樓,則交由建築師設計中。
「要說我們太浪漫也行。但我們真心希望,透過中山,能整合區域醫療資源,讓台灣醫療再也沒有偏鄉,」鄭英耀懇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