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逢甲校長李秉乾:導入CDIO創新教學,培育問題解決者

私校典範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21-02-25

瀏覽數 76,100+

李秉乾強調,CDIO的核心,就是鍛鍊學生成為問題定義與解決者。
李秉乾強調,CDIO的核心,就是鍛鍊學生成為問題定義與解決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21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你知道嗎?學生常被分為「Susan型」和「Robert型」兩種,認真努力的「Susan型」,是傳統定義的好學生,但現在愈來愈多看似散漫的「Robert型」學生。學生質的變化,也帶動教學端開始變革,看看逢甲大學怎麼做?

為減少學用落差,近年來,各大學紛紛著力,讓學生在課本硬知識之外,更有機會知道怎麼活用的軟性技巧,在這些創新教學法中,或許你常聽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法),但你知道「CDIO工程教學模式」嗎?

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為解決學用落差問題,發展出這套創新教學模式:CDIO分別意指「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和「Operate(操作)」,師生透過確認問題、設計解決方案、付諸實行確認可行性,最後進行修正與優化,以專題式課程練習理論與實踐,鍛鍊「不只知道,更能做到」的工程人才。

《2021企業最愛大學生》私校第一的逢甲大學,是台灣唯一一所加入「CDIO國際合作組織成員」的學校。2014年起開始校內推動,2017年正式成為成員,與歐美澳等全球超過140所大學共同交流與分享CDIO導入作法。

協助轉型升級的創新人,是企業搶手人才

「企業真的缺人力嗎?缺的,是能參與產業升級轉型所需要的創新人才,」逢甲校長李秉乾道出當年自己決定導入CDIO的主因,許多人提到「未來人才」,直覺就是要學生趕快學程式、練外語、去實習,「但這些只是技能,企業真正需要的學用合一,是能幫企業看出問題、提出解法。」

「CDIO的核心,就是鍛鍊學生成為問題定義與解決者,」李秉乾強調,這也正是逢甲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思考。

起點,來自於李秉乾近十年前參加某次CDIO年會時的啟發。年會上,他聽到加拿大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某位教授的分享,提到學生分為「Susan型」和「Robert型」兩種。

「Susan型」是傳統印象中的「好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勤做筆記;「Robert型」是師長眼中的「散漫學生」,上課有時會發呆放空,作業拖到最後一刻。

從前,當大學還是精英主義的窄門時,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Susan型;然而,隨著大學普及化,現在校園中更多是Robert型學生。李秉乾強調,Susan和Robert只是兩種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並不意味著Susan型學生未來成就一定會勝過Robert型,「但問題是,大學教授幾乎都是Susan型出身。」

當大學教育不再只是純粹的知識研究與講授,學生的目標也不再只是當學者和教授;當「就業力」成為學校要為學生考量的一環,課程設計就必須讓學生更符合業界面對真實問題的實際解決流程,完整經歷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甚至是好幾輪反覆假設與修正,「而CDIO,就是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課程設計專題化,四年深度練習解題力

「把課程專題化聽起來不難,但實際上不是那麼簡單,」李秉乾解釋,學生如果沒有產業基本知識,問題丟出來也無法解析;如果沒有學過創意思考,發想只會變成亂想。此外,團隊角色的組成、專案規劃與執行,也都需要專業訓練。

逢甲大學的CDIO課程設計,在大一時會先針對C和D兩部分,推出「Freshmen Project」,由各系推出基礎專題教學,帶領學生「學習如何在大學學習」。

例如,「學習創新工具」就列為全校大一新生必修,學生在這堂課中,必須學會至少五種創意思考方式,包括「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六頂思考帽」「九宮格思考法」等。

而「專題學習知能」是學習「專題該怎麼進行」。例如,「專題」常是多位學生組成團隊,就必須帶領學生學習包括「teaming(團隊組成)」「team-building(團隊合作)」和「communication(團隊溝通)」三種關鍵能力,否則毫無經驗的學生,光是「要找哪些人來組成團隊」,就往往一個頭兩個大,最後往往淪為找朋友湊人數,造成團隊能力不足、有人搭便車、任務分配不清等弊病。

大二、大三則進入「深碗專題」,依據科系專業情境,執行3~4個深碗專題,設計方案、落實執行,反覆練習D和I兩階段;大三下到大四上,走跨學期的「畢業專題」,以一年時間,針對一個情境,徹底走完一輪CDIO。

目前,逢甲有40%的通識課程、20%專業科目,以及D-School (創新設計學院)、S-School(社會創新學院)、I-School(創能學程),做為學生三種不同階段的專題練習應用。

李秉乾說,學生在校的意義,不只是「好好讀書」,更需要開始知道怎麼「有效且正確的做事」,當企業發現逢甲學生有知識也會做事,自然成就更強的就業力。

延伸閱讀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數位專題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2016年,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校走過轉骨之路。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