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讓全台再度繃緊神經!
在疫情肆虐之下,為照顧確診者,醫護人員每日平均需進出病房12次,且每次都需花20分鐘穿上防護衣,才能進入病房、量測病患生理數值,確認患者病況。
試想一下,若有辦法讓照護團隊無需進入病房,便能透過平台蒐集病患數據,勢必成為醫界福音。
新創團隊「瑞德康科技」就有這樣的「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技術。而他,誕生於台北醫學大學。
更厲害的是,台北醫學大學已有18家類似的衍生新創公司,其中三家更獲得全球最大非營利加速器「Mass Challenge」的資金挹注。
掌握人性,激發創新本性
「我們做的是衍生新創,以北醫研發團隊的技術出發,成立新創公司,」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解釋,與一般大學的產學合作不同,北醫並非透過導入廠商與師生合作創業,而是經由轉譯校內研究能量,培植團隊成為新創公司。
放眼全台,單論能將校內生醫新創接軌國際加速器的大學,北醫也屬全國唯一。
不過,培養創業風氣絕非一蹴可幾。2011年起,北醫即開始推行「轉譯醫學工作」,期望將創業風氣扎根校園。但直到2018年,誕生首家衍生新創後,才在近年陸續成立至18家衍生新創。
「創造校園創業風氣,關鍵是人性化制度,」林建煌一語道破。
為了讓過去只需顧好「教書」本分的老師,願意挽起衣袖、投入「新創」,北醫近年積極推動「教師升等產業化」改革。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舉例,舉凡獲得專利、技轉、創業,都能成為升等要素;若研發團隊成立新創,團隊亦能透過持股,或是擔任董監事,持續握有新創收益。
對於鼓勵創業,北醫在培訓上亦是不遺餘力。
老師若有創業需求,都可以向產學育成中心請求諮詢協助。2020年起,北醫更宣布與「史丹佛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簽約,未來定期選送北醫潛力人才,前往史丹佛學習「醫療創新設計方法」學程。
創建加速器,突破新創瓶頸
讓教授們願意投入,只能說是成功一半;如何讓新創成立後蓬勃發展,才是林建煌的最終目標。
增設全台首家大學生醫加速器,即是北醫跨出的關鍵一步。
2020月7月,「台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開幕式上,林建煌定位北醫新創模式,將師法柏克萊、史丹佛等生醫創新名校,建立加速器,完善生醫新創的創業流程。
北醫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陳兆煒指出,一間生醫新創若想成功營利,至少需突破兩段瓶頸。
第一,是高額的時間與財務成本。從開發、修正到臨床檢驗,對大部分的生醫新創團隊宛若摸石過河,耗時又耗力。
陳兆煒觀察統計資料,若是沒有加速器團隊的協助,從市場評估到推出產品原型,平均需要二至三年;但在加速器幫助下,相同程序,僅需花費半年。
第二,是市場開拓困難。由於台灣大多數醫院考量財務收支,加上對新創產品不熟悉,多半不會選擇購買新創產品。
要解決上述問題,北醫生醫加速器的解方,就是讓新創團隊在成立初期掌握發展藍圖。
「怎麼做?很簡單,就是以終為始,」北醫生醫加速器副執行長易詩恩解釋,當新創團隊成立之初,加速器顧問團便會協助評估該新創的技術潛力,並分析是否能與國際市場接軌。
倘若市場潛力足,顧問團隊便會協助新創「加速」。從前期的資金募集、中期的臨床試驗規劃,到後期的國際資源連結一手通包,讓新創少去前期摸索,宛如一條直達市場的「快速通關」。
放眼國際,挑戰50間新創
甫於2019年8月成立的「醫守科技」,正是加速器的受惠者之一。
其推出的「藥御守用藥安全系統」,與北醫附醫、雙和、萬芳進行系統實測,也通過哈佛附設醫院驗證產品效能。在一年內,便陸續通過台、美FDA認證,還入選矽谷知名創業加速器SKYDECK,成為SKYDECK首家投資的台灣團隊。
不僅協助加速校內新創,林建煌也能夠海納國際潛力新創進入加速器,為北醫生醫新創環境再添養分。
「我們期許北醫加速器可以成為全球生醫新創進軍亞洲的窗口,」吳介信透露,近來,北醫加速器就協助美商新創「健康監測解方公司」完成臨床驗收,還助其取得中、日、台三地的FDA。
陳兆煒補充,比起日本、中國,台灣在醫療市場上固然較小,但在臨床資源的品質與性價比,絕對是亞洲第一。
相對的,透過協助國際生醫新創,北醫也能吸引海外業師與投資者,並讓台灣生醫產業更容易爭取到國際認同。
「10年內,北醫要挑戰開設50家公司!」林建煌立下宏願。如同比利時新魯汶大學衍生新創IBA,已成為國際知名上市公司。他期許,北醫以國際為標竿,催生出世界級的新創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