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不做好公司治理就完了

林美姿
user

林美姿

2002-08-01

瀏覽數 22,750+

台灣不做好公司治理就完了
 

本文出自 2002 / 8月號雜誌 第194期遠見雜誌

資本主義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但貪婪和追求利潤卻不是等號。

最近美國接二連三地爆發企業會計醜聞,動搖了美國向來在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領導地位,更弄得美國投資人信心盡失。

布希總統出面要求美國企業加強公司治理,而台灣呢?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系主任周行一說,台灣的公司治理還有一段路要走,但「現在一定要做,再不做就太晚了。」

公司治理的內涵是什麼?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柯承恩指出,公司治理的中心議題是如何確保公司負責人或高層管理人善盡對公司資金提供者的責任;同時容許負責人或高階管理人善盡管理的責任(見頁52表)。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認為,公司治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應脫離所謂股權和所有權的觀念,而是完全以企業本身最好的發展來看,也就是「就事論事」。

承辦國內多家大企業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業務的高盛亞洲證券董事總經理張果軍則說,國外法人機構在決定是否投入資金時,最關切的公司治理項目包括更多的獨立董事、董事會不只是橡皮圖章;資訊揭露詳盡,對股東的資訊要求有快速的回應;會計監督要獨立,甚至是透明的接班人計畫等。

安隆案(Enron)違反了公司治理的原則,台灣在1995年到2000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也曾發生過五十個小安隆,嚴重損害了投資人的權益。要確保自己的血汗錢不會在一覺醒來後化為泡影,歸結一句話,「公司治理不好的股票就不要買,」輔大金融學系教授葉銀華建議。

家族企業的董事會難以運作

在美國這個很早就強調公司治理的國家,即使實施多年的獨立董事制度,安隆案依然會發生,顯見制度之外,如何執行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台灣情況可能更嚴重,是因為像許多的亞洲國家一樣,家族企業實際上讓董事會無法獨立運作,研究公司治理多年的葉銀華說,很多公司的重大決策其實就在家族的餐桌上決定了。

所有權和經營權要分開是公司治理的最大原則,如果一家公司被當成一個家族的私產,好處是負責人會盡心盡力把公司經營好,壞處是很容易忘記了背後還有許多小股東的利益,必須要去保護。

理律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紹樑認為台積電展現了最佳的示範,擁有好爸爸和好媽媽,外資飛利浦和行政院開發基金只提供資金,卻不介入經營,交由專業經理人負責營運,而能績效卓著。

對照台積電的模式,政府對部分國營事業綠化的作法就引起社會的爭議。政府身為大股東,有權更換董事長或總經理,「但如果動機是政治上的私利,而沒有顧及小股東的權益,就違反了公司治理的精神,」周行一說。

但即使不是家族企業,董事會仍可能淪為橡皮圖章。因為獨立董事多半都由董事長邀請出任,如何說出「建設性的不滿」是一件挺有學問的事,這不僅需要專業,還需要道德勇氣。這點在中國人的社會更有文化上的障礙。

在台積電邀得國際級的三位獨立董事後。邀名人擔任獨立董事成為企業打形象牌的方式之一,但能發揮多少作用還待觀察。

曾經發生過有獨立董事跑到證券交易所抱怨,說聘他的公司每次開董事會,開會通知都不說明議程,開會時他提問得到的都是模糊的答案,重要的議案都在他上廁所的時候迅速通過了。

如果公司沒有心或沒有機制讓獨立董事在董事會發揮功能,獨立董事制度也是無法運作的。

目前是英國氧氣集團(The BOC Group)獨立董事的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以自己的經驗說,他願意接受獨立董事的邀請,前提是公司要認同獨立董事的地位。而一旦他坐到董事會上去,就一定會outspoken(直言不諱),「遇到問題,我會一直追問下去。」

因為擔任過多家國外企業的獨立董事,苗豐強很早就在神通集團內實施獨立董事制度。而且為了讓獨立董事能瞭解公司真正的狀況,在董事會召開前,都還有將近一天半的「會前會」,讓董事們詳細瞭解公司資料。

因為不少的獨立董事都有像台灣證券集保公司董事長葉景成的經驗,如果董事長不願採納意見,往往在董事會上就「不好意思再說下去了」。所以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建議,主管機關應該規定公司必須揭露獨立董事的意見,這樣才能讓資訊更為透明化,甚至讓獨立董事獨立行使某些重大事項的決定權。

證券交易所董事長陳?也贊同,在遇到關係人交易時,只讓獨立董事享有表決權,這樣才更能發揮獨立董事的職權。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資訊揭露首重企業誠信

國內資本市場資訊的揭露也為外資機構所詬病。雖然證交所規定有定期公告的財報項目,但一些不定期公告的重大事項,以及透過媒體發布的訊息很容易成為企業操縱股價的工具。例如,一下接獲大廠訂單,調高財務預測;一下又存貨過多,調降財測。

「誠信」是證券市場的帝王條款,如果企業在發布訊息上有過失信的紀錄,很容易被法人列為拒絕往來戶。一位投信基金經理人舉例說,最近合併旗下關係企業的某集團就因為有過不好的紀錄,因此法人對該集團利多的發布多少會心存觀望。

月涵投顧總經理谷月涵說他的原則是「公司可以不告訴我們資訊,但你就別想叫我們買你的股票。」這項原則用在散戶投資人也是很適合的。

另外集團的訂單會隨各個子公司營運管理的需要而在不同的工廠裡去調整。周行一指出,因為每個子公司的小股東都是不一樣的,被移單的公司小股東權益常因此就受到傷害。

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是公司的責任,因此聯強國際不賣同集團旗下神基公司的筆記型電腦,卻和宏?集團的明基公司合作得很好,有人說這是「與敵共舞」,但杜書伍說,各公司有不同的股東,經營者要對公司發展作正確的決定,自然不能因集團的利益而扭曲了公司的決策。

現在赴大陸投資的台商如過江之鯽,可是兩岸的通商、投資卻很不透明,這也形成新的公司治理問題。

周行一指出,台灣的企業到大陸設子公司,這家企業握有子公司的股份,大股東也有子公司的股份,「大股東在做決策時,他會想到自己的權益還是小股東的權益?」台灣的投資人都不知道這些企業在做什麼,在這種架構下就可能會有利益衝突發生。

公司治理成功的關鍵在人

到最後,公司治理所有的問題只回歸一個原點:企業負責人的心態是成敗的關鍵。

苗豐強認為,公司治理only as good as CEO的智慧、文化背景和道德觀念等。所以他在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時,除了要求他們要有專業知識外,也要求具備公司治理的準確觀念。

富邦金控執行副總龔天行也指出,富邦集團主動實施外部董事,也引進將近25%的外資,稀釋家族集團的色彩,並企圖和國際標準接軌,就是企業負責人提升公司治理的企圖展現。

而為了早日成為一線大廠,生產主機板的陞技電腦花了鉅資聘請美國麥肯錫公司規劃實施公司治理制度,也顯露改革的決心。

徒法不足以自行,德勤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顏漏有遇上企業負責人求助公司治理的案子,都會問上一句,「你是玩真的嗎?」因為要企業領導人放棄部分的權力,讓董事會、經營階層和股東三方取得平衡的力量並非易事。所以在規劃相關制度時,證期會主委朱兆銓也一再強調,公司經營者的認知才是重要的關鍵。

整體來看,台灣雖然憑藉自己的力量撐過五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但柯承恩認為,國內企業的公司治理距離國際標準仍有段距離,企業危機仍未解除。

相對南韓經濟今日的脫胎換骨,證交所上市組組長朱竹元反而認為,亞洲其他接受國際組織金援的國家,就因為有強大的壓力,公司治理走得還比台灣快。

公司治理不好的企業會讓投資人害怕,好的公司也會離開公司治理不佳的地方。美國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今年宣布退出東南亞幾個公司治理不佳的國家。對於企業海外籌資金額日益攀升的台灣是一項警訊。

「公司治理一定要做,」周行一說,公司治理做不好,投資人會受影響,企業籌資的成本提高,導致資本市場不健全,台灣經濟要再進步的程度就很低了。而他最憂心的是如果台灣的好公司都到大陸去上市,又會對台灣造成不小的衝擊。

目前高科技產業的改善腳步較傳統產業快得多,主要是高科技業原本就在國際市場上廝殺,對於提高競爭力有很大的警覺。但傳統產業很多還是處於高層結構封閉的情況,外界的資訊進不來,應變一定會受到影響。

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巨大挑戰,柯承恩預言「未來動作過慢的傳統產業可能會成為被購併的對象」,而他也警告企業「不要等到受傷才知道公司治理」。

在公司治理上,法令只是最低的標準,最重要的還是企業的自覺,劉紹樑指出,「公司治理不一定會讓企業挖到金礦,但卻是永續經營的保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