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群眾在台北市和高雄市舉行「台灣正名大遊行」,提出七項要求,對內和對外都有。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要求全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稱呼我們為台灣人、台灣國」。
要人家稱我們為「台灣人」,大概沒有問題,因為國際上也常用「加州人」「蘇格蘭人」或「北海道人」這些字眼。至於稱「台灣國」,恐怕就有困難。最大的「障礙」是:我們還沒有稱自己為「台灣國」。自己的名字還是張三,卻要別人稱我們為李四,那不是有點好笑嗎?而且,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人家會搭理我們嗎?
所以,正名要先求諸己,從國內開始努力,拋掉「中華民國」的舊名,改成「台灣國」的新名。但是,「中華民國」是生活在此間兩千三百萬人共有的名字,不是遊行的群眾,或其他某些人說改就可改的,這要多數人同意才行。
怎麼知道多數人同不同意呢?那就要辦公投。可是現在並沒有公投法源,所以必須要先立法。立法要有人提出草案,在立法院經過各種程序,最後完成三讀,送請總統公布,才能生效。上萬名為正名而上街遊行的人,不致力於這些過程,反而一下子就跳到要「全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稱呼我們為「台灣國」,腳步似乎太快了一些,路也走得不對。
而且,根據國際法,一個國家沒有必須承認另外一個國家的義務。我們就是脫名張三成功,改名為李四,人家也不一定要承認我們新的身分。
當然,改名的最大風險還是中共的態度。人盡皆知,台灣一旦獨立,中共就要動武,兩岸兵戎相見,我們要為正名而「戰」了。台灣準備好了嗎?有能力嗎?這一點,是北、高遊行人士所沒有清楚告訴國人同胞的。
當然,從最近的跡象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似乎較過去更為堅定。但這是否包括支持台灣改名獨立?況且即使有美國的支持,同樣擁有核武的大陸會不會孤注一擲?這些,也是遊行人士所沒有清楚告訴國人同胞的。
政黨輪替兩年了,平心而論,國家的建設是一團亂。拚經濟這麼久了,拚出什麼成績來了?經濟是台灣的命脈,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當前有多少正經活要做,哪裡還容許內鬥內耗,把資源浪擲於某些不急之務?
玫瑰不管叫什麼名字,都不減損它的芳香。台灣如果有實力,不管叫什麼名字,都能在世界上立足;沒有實力,又不斷自我削弱,就只好自己承擔最後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