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章名稱是我一個朋友提供的。有一天她兒子在學校被問到,「你媽媽是哪一種媽媽?我媽媽是全職媽媽(stay-at-home mom)。」我朋友的兒子回答說,「哦,我媽媽是職場媽媽(stay-at-work mom)。」(本文摘自《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一書,以下為摘文。)
是否重返職場是媽媽戰爭中最重量級的爭論。本章名稱是我一個朋友提供的。有一天她兒子在學校被問到,「你媽媽是哪一種媽媽?我媽媽是全職媽媽(stay-at-home mom)。」我朋友的兒子回答說,「哦,我媽媽是職場媽媽(stay-at-work mom)。」
這個議題的壓力可以濃縮成一個句子:「你的媽媽是哪一種媽媽?」許多媽媽在內心深處覺得,我們決定要在白天做什麼事,將會決定我們是哪一種媽媽(或哪一種人)。
除此之外(或是因此),這個議題經常圍繞著使人緊繃和不快樂的氛圍。職場媽媽(一定有人選擇重回職場)告訴我,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的身邊,讓她們有罪惡感。全職媽媽(一定有人選擇在家帶小孩)對我說,她們經常覺得與世隔絕並且滿腹怨氣。即使我們對自己的決定很滿意,仍然可能感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批評:「你為什麼不能參加校外教學活動?哦,我知道了,你要上班。太可惜了。我們家女兒說她很久沒看到你了。」「你在做什麼?哦,只是在家帶小孩?我就沒辦法。我們公司的人一直盼著我回去上班。」
媽媽們,不要再說這種話了。批評和自己的做法不同的人,對誰都沒有好處,而且只會產生反效果。
這個議題的前提只鎖定一種性別,實在不太公平。你們家是否要留一個人在家裡帶孩子,是你們夫妻倆要一起做的決定。為何一定是媽媽?事情不該是如此。將討論限定在全職媽媽,很容易讓人忘了「全職爸爸」也是選項之一。我們應該把這個選項納入考慮。更別說有些家庭裡有兩個媽媽或兩個爸爸,或是單親。
因此,首先要做的事,是把問題從「你是哪一種媽媽?」變成「在你家,大人工作時數的最佳配置是什麼?」這句話唸起來沒那麼順口,但或許對於你們做決定比較有幫助。
第二,這個討論忽略了一件事:有些家庭其實沒有選擇。在美國,有很多人連勉強度日都辦不到(我所謂的「勉強度日」,指的是有地方住、有東西吃),他們根本不可能有大人在家裡張羅一切。
假如你的家庭夠幸運,有選擇的餘地,本章的目標是試著提供你一個思考架構。理想上,我們最好從決策理論和明確的數據,而不是帶著罪惡感和羞愧,來展開討論。

《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一書作者艾蜜莉.奧斯特。
將決定結構化
你該如何思考重回職場的選擇?我認為這個決定包含三部分。
1. 怎麼做對孩子最好?(這裡的「最好」指的是,有助於孩子在未來獲得更好的成就和幸福。)
2. 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3. 你的決定對家庭的財務狀況會造成什麼影響?
一般人談的通常是第一點和第三點,我稍後會討論這個部分。但我想鼓勵你思考一下第二點,也就是你應該想想,你想不想要回到職場工作。很多人說,他們之所以回到職場是「因為我必須這麼做」,或是他們之所以留在家裡是「因為我必須這麼做」。有時候這是事實,但我也認為,並不是所有這麼說的人都真的別無選擇。
這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應該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你因為想要工作或是想要留在家裡,而決定這麼做。
我先說說我的情況:我很幸運,可以選擇要不要工作,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家只有一份收入,傑西和我也能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靠一份薪水過活。我選擇重回職場,是因為我想要工作。我愛我的孩子,他們太可愛了!但如果我必須整天和他們待在一起,我一定會過得不開心。我發現,我的快樂方程式是一天工作八個小時,再加上陪伴孩子三個小時。
這並不代表我愛工作更甚於孩子。如果必須二選一,我最愛的一定是我的孩子。但是當我和孩子相處時,時間的「邊際價值」下降得很快。一部分原因是,帶孩子真的很累。和他們相處的第一個小時感覺棒極了,第二個小時感覺起來就沒那麼好了,到了第四個小時,我已經開始想喝紅酒,如果可以,我更想到書房去做研究。
我的工作不會給我這種感覺。的確,工作的第八個小時的樂趣,比第七個小時少了一些,但高低起伏的波動沒那麼大。對於身心的挑戰,陪孩子的挑戰明顯比工作還要大。一般來說,與工作的第八個小時相較,陪孩子的第五個小時還更痛苦一些。這是我選擇重回職場的原因,因為我喜歡工作。
我應該可以理直氣壯的做這個選擇,如同你應該可以理直氣壯的因為你想在家裡帶孩子,而決定這麼做。我很清楚,很多人一點也不想每天朝九晚五做經濟學家的工作。我們不該說,留在家裡帶小孩,是為了讓孩子有最好的未來,或至少,那不應該是我們做這個決定的唯一理由。「我比較想過這種生活」或「這對我的家庭最好」都是支持我們做出決定的好理由。因此,在你開始往下閱讀,想知道證據指出什麼對你的孩子「最好」,或是考慮你家的財務狀況之前,你(還有你的配偶,或是以後負責幫你帶孩子的人)應該好好思考,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然後,你再來考慮數據和你受到的限制。
接下來,我會先談重回職場工作的部分。首先是對孩子的影響,其次是你應該如何思考,這對你家的財務狀況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在本章的最後,我想談談育嬰假,以及如果你打算重回職場,請多久的假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