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鄰近矽谷的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曾針對矽谷一萬名華裔及印度裔工程人員發出「人際網絡大調查」問卷,回收率為21%,也就是有兩千兩百七十二人回答了問卷。今年3月調查結果公布。
教育導致不同發展方向
根據這項調查,台灣在矽谷工作的留學生大部分以半導體、電腦及通訊產業為主;大陸留學生則以就業於軟體業的比例較高(見頁234表一)。
在矽谷三十多年,目前擔任三家公司董事長的李信麟分析,這項結果和兩岸不同的「教育」趨勢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台灣的大學錄取分數以電機系最高,很多優秀人才畢業後都投身在半導體、電腦及通訊產業等硬體公司,大陸則不同。畢業於西安交大,目前是Gric Communications創辦人兼執行長的陳宏指出,大陸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是數學系及物理系。
「數學和軟體很有關係,而近年來資訊系也愈來愈熱門,」一位來自江西在eBay工作的軟體工程師也抱持相同看法,「在美國申請數學系或物理系比較有可能拿到獎學金,當年來美國念書一定需要公費。」他個人就是一個實例,原本來美國學物理,後來轉念資訊,念不到兩個學期就出來接案子做。
另外在「職務階層分布」調查中(見頁234表二)顯示台灣擔任管理階層的人數較多(55.0%),尤其集中在半導體、電腦及通訊產業;大陸留學生則以擔任技術工作的比例較高(67.7%)。
李信麟認為目前這種狀況只是一個過渡期,「因為台灣來的時間較早,工作經驗也較久,自然擔任管理階層的人數較多,剛開始工作一定都是先從技術工作做起,之後才有機會擔任管理階級。」
除了先前提到的教育因素外,台灣獨居世界鰲頭的製程技術亦是影響因素之一。台灣新訊科技董事長黃肇葑表示,「台灣提供很完整的生產製造供給線,出貨又快又好,而且電子零件種類多,這對於硬體上來說占有很大的優勢。」
台灣留學生也很能運用這樣的優勢,台大畢業的葉炳輝在矽谷創辦SST(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就是整合台灣資源的例子。
相對台灣,中國大陸在未來也具有同樣的競爭優勢嗎?黃肇葑認為中國大陸的人力便宜,設立工廠的成本相對較低,許多廠商也紛紛到大陸設廠,「將來會逐步取代台灣的地位。」
表三、表四(見頁234)則針對自行創業的態度做調查,有趣的是受訪者如果目前不在新創公司工作,有一半以上的人計畫未來要創業。這和整個矽谷的大環境有關,因為資金、人才、法令制度都已相當完備,更重要的是,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創業夢想大
股票剛上市的Netscreen創辦人之一柯嚴,就是看到以前的思科同事創業成功,才興起了創業的念頭。李信麟和黃肇葑都認為華人在美國大公司做久了,升到一個固定的位置,會碰到「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意即無形的頂點),「這時候就很容易自己出來創業。」
其中三十五歲以上中國大陸留學生有37.0%表示願意回去大陸工作;而三十五歲以上的台灣留學生卻僅有14.4%表示願意回去工作(見頁234表五)。陳宏認為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已經知道自己的生涯規劃,相對於年輕一輩回去的意願較少;他說,「但是大陸還是很有潛力的市場,回去機會很多,而且通常都被升職,比如director回去就變成副總裁。」一位三十二歲來自大陸的工程師則表示,「回去還要看是什麼樣的工作,如果是這裡的美國公司派回去,我會願意試試。」
另外根據調查,在矽谷的華人創業經驗中,大部分的資金是來自個人的儲蓄及創投天使(見表七),但有一個不同的現象是大陸創業家比較依賴美國本土的創投(34.5%);而台灣的創業家靠海外創投公司的比例較高(30.0%)。
這個原因不難解釋,台灣的創投發展遠超過大陸,時間早,數目多,因此資金的籌募來源也較多。陳宏表示他自己在創業時靠的也是新加坡及台灣的創投資金;他同時認為,「台灣的創投發達對台灣的創業集資容易,對中國來說較難,而且當時還沒有很多中國大陸留學生成功的例子。」
目前這種狀況已有改變,許多台灣的創投在美國和大陸都有設點,對未來中國大陸企業家創業很有幫助。
兩岸華人交流並不積極
在參加當地華人社團方面,58.6%的大陸留學生參與「矽谷工程師協會」;而57.4%的台灣留學生參加「玉山科技協會」(見表六)。報告指出兩岸的留學生並沒有積極交流,陳宏分析,「社團總是帶有些地域性、情感因素。」陳宏當初也曾積極參與玉山科技協會,並且認為玉山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但很可惜的是,玉山從來沒有大陸留學生做理事。」
玉山科技協會和台北舊金山辦事處科技組關係較密切,或許是這一層的關係,大陸留學生的參與也相對較少。
目前矽谷大陸留學生所創辦的社團還有「華源科技協會」,就是由陳宏所創立的。他希望藉此打響中國國際品牌,增加中國人創業機會。他認為中國創業家需要有一個交流的地方;目前華源的會員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大約一至兩成來自台灣。
從表六中也看得出來CINA(Chinese Information Network Association,中華資訊網路協會)是中國大陸及台灣留學生分配最平均的社團,它也是兩岸留學生交流最頻繁的社團。會長蕭曦鵬表示,「CINA全部十四位理事中,有六位來自大陸,六位來自台灣,其他是新加坡及緬甸。」他同時也是十年來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會長。
團結才能創造雙贏
如果再過幾年重做這項調查,結果又會怎樣?大部分的受訪者,不論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都同意:肯定不一樣。
現階段中國大陸留美學生的人數愈來愈多,而且都是一時之選,相對地台灣留學生的數目反而日漸減少。陳宏指出,「再過幾年做調查,情形可能會不一樣,大陸相較於台灣留學生溝通能力較好,也較積極。」
隨著愈來愈多優秀的大陸留學生到美國進修、創業,台灣原有優勢會逐漸下降,因此李信麟語重心長地表示,「中國人一定要團結,不管哪方面都要合作,創造雙贏。」這樣,在全球屬於華人的「人際網絡」才能發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