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背光模組沾TFT的光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2-05-01

瀏覽數 24,350+

背光模組沾TFT的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5月號雜誌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如何打造千億資訊王國

去年短短一年間,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的價格由貴族降格為平民,價格腰斬,部分廠牌甚至跌破萬元關卡。價格重挫,面板廠商叫苦連天,但對LCD關鍵零組件背光模組廠商來說,反而是一個大好機會。

由於利潤被削減,LCD面板商紛紛改用本土背光模組以降低成本。此外,儘管價格暴跌,但光電產業仍蓬勃發展。

工研院光電所預估,2003年台灣TFT-LCD面板的全球市占率將可達34.06%,背光模組需求不但不減,反而持續增加。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研究顯示,從1999年到2003年,背光板需求的年複合成長率可達24.92%。

目前大部分出貨量還是集中在幾家大廠手中,但由於前景可期,想分食大餅的業者相當多。

就自有技術與量產能力來看,現在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號稱「北中強、中輔祥、南瑞儀」,中強光電是上市公司,瑞儀光電與輔祥實業都已於今年第一季掛牌上櫃,三家公司去年都成績斐然。

因為跨入門檻相對較低,投入廠商超過三十家,競爭相當激烈。除了三大廠,其他知名廠商如大億、和立聯合亦摩拳擦掌,打算一展身手;另一背光模組新兵科橋電子甫上櫃成交就十分熱門,重寫排名的企圖相當旺盛,預計2002年的背光模組市場將會熱鬧滾滾。

導光板是勝出關鍵

成本與地緣關係是本土背光模組廠商崛起的主因。在2001年以前,背光模組相當倚賴日本供應,本土自給率僅有28%,復華證券研究員吳佳欣分析,進口和本土背光模組的成本大概差兩成左右,背光板占面板成本約為15%到18%(見頁206表一),在LCD面板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面板廠商為撙節成本,轉而尋求本土背光模組廠商奧援,2001年本土自給率已提升至50%,預估2003年將可達70%。

雖然成長性強,但背光模組產業是一個跟成本競賽的產業,毛利僅有6%到8%,除了導光板,可自行掌握的原材料不多,人力成本又很吃重,經營起來相當辛苦。

背光模組是面板的關鍵零組件,由光源、導光板、光學膜與塑膠框構成(見頁206表二),其功能是提供TFT-LCD面板光源。

因為許多原材料(如光學膜、壓克力板等等)都把持在少數一、兩家外國廠商手中,背光模組廠商在材料成本控制上,迴旋空間並不大。以光學膜為例,所占材料成本最重(約為37%,工研院材料所資料),但礙於專利技術,始終由3M獨家供應,除非3M降價,否則在光學膜部分,成本幾乎沒有彈性可言。不過由於多項專利陸續於今年到期,台証證券分析師甯正宇認為2002年光學膜可望有較大的降價幅度。

在大部分原材料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導光板是背光模組廠商的勝出關鍵。從導光板的研發、設計、開模、成型到組裝,能掌握愈多環節,成本就能壓得愈低。

此外,由於背光模組生產有一大部分屬於組裝作業,員工編制動輒六、七百人,勞力約占生產成本12%,相當吃重。「說是『高科技』,其實是『純手工』,」輔祥實業董事長潘重華自嘲地說。

門檻較低,競爭激烈

正因為這種「純手工」的特質,為求降低勞力成本,西進大陸遂成為大勢所趨。而且,下游的筆記型電腦、顯示器廠商都間接出走了,中游面板廠商如華映、友達以及瀚宇彩晶的後段模組(LCM)也陸續移師大陸。背光模組廠商為了鞏固客戶關係,自然也跟著出走,瑞儀光電就已經確定要在吳江設廠。「客戶在哪裡,你就應該在哪裡,」瑞儀光電管理中心協理陳定經說。

在光電產業上下游中,光就投入資金來看,背光模組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但是得投入相當的時間精力,才能達到合理的產品良率。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在資本額方面,三大背光模組廠商雖然供貨量相當大,但除了中強光電資本額超過新台幣20億元以外,瑞儀光電與輔祥實業的股本都是6億元左右,比起其他光電產業動輒上百億元的投資,背光模組投入明顯較小。

在技術方面,除了導光板,幾乎沒有別的揮灑空間。有些小廠雖然自己無法設計生產導光板,但可以像其他背光模組廠商購買,只是成本會比較高一點。

「做背光模組的廠商超過三十家,彩色濾光片只有四家,可見技術層次是有差別的,」光電協進會經理鄭德珪含蓄地說。

背光模組投入廠商雖多,但LCD面板廠商基於穩定合作與品質良率的考量,主要訂單還是下給少數幾家大廠。

背光模組的下游客戶面板廠商只有五、六家,買方相當集中,面板廠商在考慮品質與管理方便起見,通常只會找三、四家廠商,有了固定合作關係以後,就比較不容易轉單。「光是行政手續一來一往就很浪費時間,」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吳翔說。

對背光模組廠商來說,提高良率是一門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功夫,得花許多時間去調整,愈晚投入這個市場,愈不容易殺出重圍。

雖然背光模組生產相當側重拼裝作業,但要取得LCD面板商的認可,並將良率提高到水準以上卻不是件簡單的事。「tune up(調整)的時間要兩年以上,」吳翔表示,雖然時間可以磨出品質,「但你的客戶不一定有時間等你。」

目前檯面上的幾個大廠也是歷經艱難才苦盡甘來的。輔祥實業最初以電子飛鏢靶起家,後來因為中華映管刻意扶植,才跨入背光模組產業。潘重華回想剛開始做背光板時,在塑膠射出方面也遭遇過不少瓶頸,「射出一百片,一百片的重量都不一樣。」

然而,面板廠商對產品精度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於是輔祥實業斥資進口設備,經過了無數次的調整,才取得LCD面板商的青睞。想到為了良率控制所耗費的心力,潘重華半開玩笑地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可能不會選擇這個行業,它比IC(積體電路)還難做。」

目前產能居冠的瑞儀光電亦然,1995年創設,投入無數研發經費,陳定經表示,為了研發,「第一年就把一個資本額花掉!連虧了五年才轉虧為盈。」

大尺寸面板刺激需求

正因這些大廠早先已經投入大量時間心力,在良率掌握上已有一定水準,面對眾多競爭者顯得有恃無恐。面板廠商的出貨對象是筆記型電腦或顯示器代工廠,對品質的要求極高,面板廠商雖然注重成本,但也不敢輕易冒險下單給還無法掌握良率的新進小廠,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大概只有五、六家能活得很好吧?」吳佳欣表示。

放眼2002年,17吋以上大尺寸面板可能刺激背光模組需求。去年台灣大尺寸面板的出貨量成長率為132.6%,今年仍將維持高度成長,第五代生產線(裁切18吋以上面板更具經濟規模)也在醞釀當中,對背光模組廠商來說是一項利多。

不過,由於大尺寸面板對光的均勻度要求更高,而目前國內有能力生產大尺寸背光模組的廠商並不多,鄭德珪有些憂心國內廠商趕不上這波需求。

對此,陳定經表示,17吋背光板的製程和15吋背光板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現在需求量還不大,所以投入相對也較低,他並不擔心台灣廠商的量產能力。

此外,大陸積極發展TFT-LCD產業,雖然目前技術仍跟台灣相去甚遠,但幾年後氣候漸成,「對面板商可能不是好事,但對背光模組廠商來說卻可能是一個機會,」吳翔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