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邱麗孟從台灣嬌生公司離開,跨進台灣微軟公司,開啟了她的高科技行銷生涯。
從消費性產品跨進科技軟體產品,她最大的成就是消除了消費者對高科技產品的使用恐懼感,進而接受這個軟體系統。
「她的行銷策略,像是在科技產品上施了超能力,仙女棒一揮,就變成了日常用品,」曾任台灣微軟公司公關經理、現任萬博宣偉公關公司總監盧威丞說。
邱麗孟原本是日用品市場的行銷高手。工作了八年之後,她當上台灣嬌生公司產品群經理。但是,工作愈熟練,反而讓她失去了挑戰的樂趣。之後,經過獵人頭公司的引薦,微軟找上邱麗孟。
中原大學企管系、企管所畢業的邱麗孟,對科技產品並不熟悉,但她決心放手一搏。
那時,微軟在台灣市場的規模很小,總部希望能把使用群從科技專業人擴大到一般工作者。
當時,如何讓一般工作者接受office軟體系統,是一個新的想法,這個業務目標讓邱麗孟面臨很大的挑戰。
必須學得又快又好
但是,邱麗孟在進入微軟的第一年,就把業績目標訂為較前一年度成長百分之百。
當時的總經理范成炬好心地問,要不要下修一點,帶著傻勁的邱麗孟不為所動。「也許是初生之犢的勇氣吧,」邱麗孟回憶說。
想起這一段歷史,邱麗孟形容自己是為了不被溺死,而得以存活的科技行銷人。她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當然知道可以看看游泳節目學游泳,「但是如果把人直接丟到水裡面,為了不溺死,很快就會學會,」邱麗孟說。
行銷理念難不倒她,但是第一步是要很快瞭解高科技產品,才能有效行銷。
學習,是進入高科技產業的門檻。她必須學得又快又好。「在IT(資訊科技)產業工作的人,一定要變成隨時學習的人,」這是她的體會。
她必須學得很快,快速瞭解產品、趨勢,「才能馬上站出去跟別人談,」邱麗孟說。
深入產品、熟悉產品,邱麗孟很快掌握住消費者心理,切中消費客層。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和便利商店策略聯盟,把微軟產品放在便利商店賣。
從此之後,微軟的產品變得和消費者親近了。「這個通路策略,讓消費者覺得,科技產品像日用品一樣普遍,」盧威丞說。
這個策略帶動微軟業績成長,也讓邱麗孟贏得微軟遠東區行銷獎的肯定。
跨出這一步,最高興的是晉用她的范成炬,他常常驕傲地說,「看吧!我用人就是有不同的觀點。」
通過了這次的考驗,接踵而至的是大環境的考驗。1996年大陸對台試射飛彈,股價大跌,台灣經濟陷入低迷,微軟的生意面臨龐大的壓力。
同時,微軟也面臨競爭者的挑戰。當時的競爭者推出價格戰,經濟狀況不好,競爭者又掛免費贈送,微軟在台灣市場遭遇空前夾擊。那時,每個人都在問怎麼辦?老闆也在問,「你確定不降價?不做促銷?」。
但是,當時擔任台灣微軟公司應用軟體部經理的邱麗孟很堅持,她做了很多功課,知識和數據告訴她,降價沒有用,相反的,必須拓展新的道路。
邱麗孟跟許多台灣軟體業者談合作,談技術轉移,撐過第一年,第二年競爭者就撐不住了,黯然退出市場。
談到這件事,邱麗孟很得意,到現在還覺得策略非常成功。1997年,微軟的業績又向上攀升,成長再度百分之百。「當時,如果不是做正確的決定,會豬羊變色,」邱麗孟說。
新的挑戰是去年2月1日,邱麗孟接任台灣微軟總經理,卻碰上台灣經濟有史以來的負成長,整體大環境糟到了極點。
不景氣下,台灣微軟的營收卻能逆勢成長17%。因為邱麗孟有效地把員工的士氣激勵起來。
不景氣時代,總經理最大的挑戰是,「要怎麼做到跟員工說不要擔心,」邱麗孟說。
她的策略是塑造一個很愉快、很好玩的高科技工作環境。
2001年讓邱麗孟最驕傲的是,台灣微軟員工對公司整體的滿意度比2000年提升了兩成。
最重要的原因是,邱麗孟不吝花很多時間,和員工溝通,她聽見了員工的聲音。
下一個挑戰,也是她的使命,就是要讓微軟總部能把更多的資源投注在台灣市場。
當台灣經濟表現下挫,但是大陸、印度跟韓國都成長很快的時刻,如何搶資源?「我面臨很大的壓力,」邱麗孟說。
邱麗孟認為,軟體人才的培育,世界競爭才剛開始,也是很好的利基點。「我必須說服總部,把資金和技術都抓進來,」邱麗孟說。
上任以後,邱麗孟花很多時間跟總部高階主管建立關係,讓他們感受到台灣在高科技的實力。
最新突破是,微軟美國視窗研發小組派三個人跟台灣廠商直接面對面討論。「總部直接支持這些廠商,」邱麗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