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本文摘自《直擊本質的思考力》一書,以下為摘文。)
為什麼有人能在半秒鐘內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有人一輩子也看不清事物的本質?這背後隱藏著的,正是本質思考的能力。
那麼,到底什麼是本質?我們究竟要透過現象看到什麼?似乎還從未有人將它剝繭抽絲地說明白過。其實,這是本質思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直擊本質:看透三個本質,可抵十年奮鬥
著名商業顧問、《5分鐘商學院》的作者劉潤在他的《新零售》一書中寫道:「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至聖先師,是因為他有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天下觀」。可是孔子為什麼會有「天下觀」呢?哲學家王東嶽說,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觀」,本質上是因為中國很早就是大一統的國家了。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發表影音演講,敦促大家要更深入地研究基本問題。他說,中國企業界和政治界的改革人士,雖然在推動改革和發展上做了很多貢獻,但也有一個突出的缺點:「對千變萬化的形勢跟得比較緊,對背後的基本問題研究得不夠深入。」而這種淺嘗輒止帶來的問題是:「對於本質性的問題缺乏深入研究,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是就事論事。」
在這三段話中,「本質」一詞反覆出現,然而,它們代表的涵義相同嗎?
顯然並不相同。
第一段話中的「本質」說的是:新零售的根本屬性是什麼?換句話說,這裡的「本質」一詞回答的是「什麼是這個事物的根本屬性」這一問題。
第二段話中的「本質」說的是:導致「孔子具有天下觀」的根源是什麼?換句話說,這裡的「本質」一詞回答的是「這件事發生的根源是什麼」,也就是「為什麼」這一問題。
第三段話中的「本質」說的是:要去思考千變萬化的形勢背後到底都有哪些基本的、不變的東西。因此,這裡的「本質」一詞回答的是「這個現象和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這一問題。
可見,同樣都是「本質」,代表的涵義卻並不相同。
一個是在說事物的根本屬性,一個是在說問題發生的根源,還有一個是在說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但若仔細想想,這三者又有相通之處:不論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還是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其實都是對萬事萬物的「根本性」進行的探索與追尋,是對它為何存在的深度思考。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本質」?半秒看透本質,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所謂本質,說的正是這三件事: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和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
基於以上分析,我為本質思考力下了一個定義:本質思考力,就是透過繁雜的現象,看清事物的根本屬性,看透問題根源,看懂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思考能力。
顯然,這是一種人人都想擁有的能力。然而,究竟要如何擁有這種能力呢?
這就需要三個步驟:從What(是什麼)到Why(為什麼)再到How(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