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今年,進口車市場成為集團激戰的局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國內汽車市場全面開放,國際車廠動作頻頻,著手整合資源搶占進口車市場,國內進口車商也以增加代理車款因應。
今年進口車市場可謂戰局密布。包括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DCAG)、本田(Honda)均於年初宣布在台成立分公司,誓言拿下國內15%進口車市場,而福特(Ford)則推動富豪汽車(Volvo)台灣分公司成立,通用(GM)也考慮待政策開放後引進大陸製轎車,全力反攻台灣市場。工業技術研究院機電運輸研究組副研究員楊燕枝指出,台灣入世後國產與進口車競爭加劇,進口車約有八至九萬輛成長空間。
1月1日正式在台成立子公司的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將旗下克萊斯勒、中華賓士、吉普、SMART代理業務,以直營方式進行資源重整,以降低成本進占國內進口車市場。「新公司成立後,有信心在十八個月內達成損益平衡,」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總裁兼執行長韓福客(V. Harms)表示。
戴姆勒克萊斯勒台灣分公司(DCT)由原先朋馳(Benz)汽車總代理中華賓士與戴姆勒克萊斯勒合資成立,資本額新台幣17億1500萬元,中華賓士股東與母公司分別持股51%與49%,由中華賓士總經理韓福客出任台灣分公司總裁兼執行長。
戴姆勒克萊斯勒台灣分公司設立朋馳、克萊斯勒、吉普、SMART、售後服務與財務暨行政等五大事業部門,當中朋馳與克萊斯勒部門分別由原中華賓士副總經理孫仲維以及台灣克萊斯勒總經理曾文吉(J. Zemke)出任副總裁兼部門營運長,原先中華賓士則轉為經銷通路,財務暨行政副總裁則由玉波集團韓國業務負責人顧國華出任。
而另一美國汽車大廠福特汽車,同樣採取重掌進口車代理權的策略。原先由太古汽車集團代理的富豪汽車,於今年納入福特旗下豪華車事業部台灣分公司主管,使得福特主導旗下的豪華進口車款增為英國路華(Land Rover)、積架(Jaguar)、瑞典富豪以及Aston Martin等。今年福特更推動在台成立富豪汽車台灣分公司,由原先凱楠公司總經理徐天派擔任富豪汽車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原先團隊轉戰新東家人數近二十餘人。
通用全力反攻
通用汽車今年也宣布全力反攻台灣市場。除了旗下歐寶(Opel)、別克(Buick)與凱迪拉克(Cadillac)推出近十款新車外,也規劃待政府政策開放後,引進大陸製轎車進口,台灣部分零組件也不排除出口。「我們將照計畫穩步走下去,」台灣通用汽車總裁劉小稚表示。
日系車廠也看準台灣市場潛力,投入戰局。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於1月初宣布,3月成立台灣分公司,結束與三陽工業長達四十年合作關係。本田技研工業常務董事土志田諭表示,台灣本田公司負責所有本田汽機車、零件供應及維修服務,並強調不排斥未來與台灣廠商合作,與合資設廠的可能。
面對國際車廠集中資源積極投入市場,擁有國內進口車最大通路的太古集團則以增加進口車代理權銷售與保養服務中心因應。
太古集團運通汽車總經理夏弘禹表示,為穩固進口車市場占有率,今年太古在亞洲日本將尋求新商用車代理權,另外在歐洲也會尋求一到兩個品牌代理。在保養服務方面,今年也計畫由原先四十家增加至四十五家服務中心。夏弘禹表示,建立完整售後服務是進口車商在市場獲利的必要因素。
國際車廠積極投入國內進口車市場,無不著眼台灣入世後進口制度開放將帶來獲利商機。在貨物稅方面,3600c.c.以上大排氣量汽車貨物稅,從原先60%調降為35%,一輛賓士SL500如果照舊稅制售價約549萬元,但新稅制後將調降為478萬元,降幅達15%,稅率調降將帶動3000c.c.以上大型車市場成長。「加入WTO對進口車市場而言是利多於弊,關稅是一個重要原因,」夏弘禹表示。
消費者選擇更多
入世後最有利的因素是車款進口將走向多元化,消費者選擇更多。入世後進口車的進口限制變少,進口商重新評估產品策略,願意引進更多元的車款供消費者選擇。和泰汽車管理部副總經理黃正義表示,台灣入世後進口車商將往集團化趨勢發展,引進車款數量將增加,尤其韓系平價車種成長幅度將較明顯。
相較之下,中小型車市場價格變動並不顯著。入世後汽車進口稅雖然從30%降至17.5%,但進口稅採逐年調降制,如果將時間拉長為十年,每年調降僅1.75%,降價空間其實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國內中小型轎車市場趨於飽和,汽車消費群數目無法提升,」劉小稚表示。
在市場趨近飽和情況下,進口汽車業者基於成本考量,紛紛朝向集團資源整合。楊燕枝指出,進口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景氣不佳下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售價無法明顯提升,車商毛利日益壓縮,因此集團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策略。
集團化不僅是車廠營運趨勢,透過上下游的整合,車廠更能貼近消費者族群。福特六和汽車總裁沈英銓表示,國際車廠全球經營策略,就是將中間人盡量減少,當工廠與消費者距離愈拉愈近,經營者方面成本降低,消費者聲音更容易傳到車廠,車廠則更容易掌控市場需求。
入世後進口車稅制調降與自製率保護條款鬆綁,短期而言,不但高排汽量車種降價,長期來看,國產車也因零組件成本降低受惠,因此未來進口與國產車仍有調價空間,消費大眾無疑是最終的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