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何四成西移未獲利?

高聖凱
user

高聖凱

2002-03-01

瀏覽數 11,950+

為何四成西移未獲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3月號雜誌 第189期遠見雜誌

目前各界對於景氣反轉的評論多數傾向保守,儘管美國去年耶誕假期市場出現熱絡,有些評論預測六個月內景氣便可回升,但根據經驗法則,這往往意味景氣復甦得等一年至一年半以上。目前仍未出現令人信服的經濟證據指出景氣在上半年會出現好轉。

經過去年科技產業的低潮,許多人都在期待今年景氣的回升,我認為今年景氣何時回升,需觀察產業的生產力何時復甦,當中一項帶動生產力復甦的重要指標便是IT(資訊科技)與電信產業的需求。

IT與電信產業的起色端看消費者何時願意消費。麥肯錫有一個智囊中心,企圖找尋IT投資與產品生產力提升的關連。我們的發現很有趣,在四十個指標中只有六個指標證明這兩者之間高度正相關,這六個因素包括電信投資、IT製造、安全機制以及零售等,但企業過去四到五年在這些指標上已大量投資,因此現在企業重要議題是如何讓原先投資項目轉為獲利,而非持續投入新的投資。由此看來,我不認為景氣會在近期出現快速復甦,而是以緩慢速度逐漸回升。

台灣科技產業西移漸成趨勢,我認為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觀察。首先,半導體製造業是資本與技術密集而非勞力密集產業,目前已有大量廠商移往大陸,但近四成廠商並未成功獲利。這原因一部分在於廠商未能有效將研發實力在大陸生根成長,培養當地人才庫。

另一個問題則是廠商彼此差異化仍然不足。許多廠商仍以營運台灣的方法運用在大陸市場,導致競爭對手永遠是自家人,只是戰場改變,如此勝算不大。台灣廠商如果要在大陸占有主導地位,必須以全球化策略來提升競爭力。台灣廠商必須拉近與國際廠商生產力的差距,而大陸市場正是讓台灣廠商證明能力的良機。

大陸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重要高科技市場,而台灣在消費性電子、民間與企業用IT產品以及電信產品方面都有極佳機會。在高科技產業制勝的關鍵之一,便是在產業價值鏈中找到優勢並做到第一,像台積電與聯電等晶圓製造廠都是極佳例子。台灣其他科技廠商同樣必須在價值鏈中找尋利基才能成功。

台灣過去得以在高科技產業占有一席之地,在於快速反應與彈性組織能力,這些能力大都源於策略團隊小而權力集中的結果,但若要成為國際企業,這些特性反而阻礙企業成長。當企業不斷擴大時,企業應當朝決策下放、體制化路線發展;另外企業要廣收世界各地的人才。

成為國際大廠,企業必須懂得運用世界各地人才以提升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