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觀察成功的人,有許多特質。第一是「內功」,這是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養成,以及與生俱來的特質,譬如掌握市場脈動、判斷力、邏輯思考力、創造力。接著就是知識,包括隨時能接觸新東西和掌握新知、技能。第三則是,知識如何經過練習成為可用的經驗。
一個人若成功,必須具備這三樣特質。IBM認為,知識技術可以在日後修改,人格特質卻必須特別要求。其中,我們特別要求四個要件:操守、智慧、溝通技巧、敏感度,這些特質跟IQ(智商)有關。
當進階到第二階段時,則必須掌握住自我管理,這包括健康的管理、壓力的管理,隨時要學習,做什麼事都全力以赴。
如果再進一步做高階主管,那就要專注在三件事上面。第一件事是「贏」。首先必須注意在「贏」的策略上該有哪些東西,譬如掌握市場脈動、瞭解客戶需要;其次,要看你能不能在贏的上面有突破性的思考,能不能跨越框架,找出創新的東西。
第二是快速執行。執行上要做得更好,其中包括團隊領導力、判斷力,還有Strait Talk,也就是把你想做的事直接而清楚地講出來。
第三件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就是動能的持續(Keep momentum)。也就是要能隨時調整組織,面對未來的挑戰;怎麼知人善用,帶領一個團隊,當一個很好的教練,發掘個人潛能。
台灣人力就質的方面來說,我覺得還不錯。現在年輕人的特質,絕對跟以前不同。老一輩的人生活沒有這麼多選擇,做事很專注,按部就班,因此個人或公司都能穩定地成長。但過去五年,台灣成為全球化趨勢中的一分子,人們面臨太多的選擇,無法專注做一件事情。不過,人因此可塑性變高、創新能力提升。但就我個人的觀念,滾石不生苔,扎扎實實做會比較好一點。
現在台灣一定要跟得上全球化競爭的腳步。如果一個潮流來,你站在最前端,就是帶領潮流。白領階層要跟得上潮流,不然很可能一下就被淘汰。
談增加生產力已經過時,如何增加個人價值比較重要。勞力技能都容易被取代,擁有專業領域的知識工作者才不容易被取代。行行出狀元,重點是你有沒有用心在做事。
台灣人才在質方面絕對不比人家差。面對大陸競爭,我們需要的是專注能力與憂患意識,思考我們的定位特色。台灣還有中國大陸沒有的寶貴經驗,這是經過不斷練習努力而來的能力。為什麼台灣人往大陸跑?因為中國大陸有理論,台灣有實踐願景的能力,這是台灣人的優勢。
台灣必須把現有的研發優點繼續擴大,放棄競爭上絕對拚不過大陸的製造能力。大陸人口十三億,如果以1%大陸人念大學來計算,大陸有一千三百萬人是大學程度,這是台灣總人口的一半。這樣計算下去很恐怖,這也是我為什麼強調台灣必須以質取勝。
我不這麼擔心現在的年輕人。新一代人能力屬於廣博,並非專精。不過,任何一個年輕人一定要掌握一個風格,Focus!Focus!Focus!(聚焦!聚焦!聚焦!)選定目標投入心力去做,一定可以做出名堂來。
全球化的趨勢就是事業愈來愈集中、愈來愈專業。個人練習的舞台不只是台灣,而是全球,所以語言跟表達能力很重要。另外台灣人必須培養前瞻性能力,跟世界交流,經過歷練,我們才具競爭力。(張玉文採訪,徐嘉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