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黨派中,「主義和人才一直是國民黨與政敵對抗最有效的兩項武器。」淡江大學歷史系講師王樾分析。
政治觀察者指出,黨員中超過八0%具有中學以上程度的國民黨,在拔擢人才上不遺餘力。尤其在民國六0年代,蔣經國開始領導之後,國民黨廣從各方借將,提拔青年才俊,學界和地方上具有民意基礎的人士,紛紛出頭,注入黨政系統中。
「人治」的組織
然而這個脫離不了「人治」的組織,權力結構更替與用人制度,猶如一個緊閉的「黑盒子」。
擁有九十四年歷史、二百三十五萬黨員的國民黨,主掌台灣政權四十年,到底是如何吸納人才?為何在其森嚴凜然的外表下,總令人感到一股神祕的疏離感? 據瞭解,一般人可以透過考試、選舉、推薦、被延攬等方式進入黨部工作。但比起行政官僚體系必須取得「任用資格」的制度,「黨部用人相當彈性化」,一位黨工人員解釋。
在過去「黨政不分」,經歷、年資可合併計算的情況下,不少黨工人員轉入行政體系發展,大都有很好的出路。像省主席邱創煥曾任社工會主任,行政院副院長連戰曾任青工會主任,台北市長許水德曾任社工會主任,內政部長吳伯雄曾任黨部祕書室主任等。這種模式使得一些比較具有政治抱負的黨員,莫不以「進入黨務系統工作」為仕途的必經之路。
用人講究「關係」
不過,由過去的歷程看來,黨內各重要職務不僅任期不定,出路也互不相同,幾乎沒有一定的軌跡可循。換言之,除了最高決策當局之外,沒有人能肯定地說出用人的標準。這種「人治」的用人傳統,不只表現在黨內高層人士的更動上,整個黨務系統的人事,也明顯地受到感染。
一位已有三十五年黨齡的資深黨員,批評國民黨用人「沒有制度、沒有原則。」他說:「如果沒有人事關係或特殊背景,想要出頭很難。」
他並且透露,在黨內,新官上任就玩「大風吹」,把整個班底全都換掉的例子,早已不稀奇。曾經有一位主任在上任之後,一口氣把七位總幹事陸續換掉了五位。
政治學者彭懷恩觀察,國民黨用人確實很講究「關係」,尤其是同鄉、同事、同學、師生……之間,喜歡互相提拔。這種用人方式「做起事來比較方便,符合現實需要」,當然也容易遭致任用私人之譏。
一位企業界人士指出,國民黨缺乏「科學化的人力資源規畫」,制度又不公開,容易形成派系掌權。
縱有二百三十五萬黨員的「人才庫」,很多人批評國民黨閒置了太多優秀的人才,也沒有主動地開放管道。
一名當年獲得國民黨中山獎學金出國留學的資深黨員,對於這些年來未受重用頗多抱怨:「我不是任何派系的圈內人,只好吊在半空中打轉兒。」眼看看一些學、經歷不如他,卻有良好背景的人拚命往上爬,這位四十歲出頭的黨員萬分感慨。
觀察者指出,國民黨用人更講究「現實利益」,當它要用一個人時,可以把一切「必要條件」加諸在此人身上;而當它不需要用某人時,即使有再好的條件也是枉然。例如南部某位知名度頗高的市長,就曾經為了黨籍問題入黨、退黨,幾度進出,十分引人注目。
不競賽也可得錦標
這種隨機應變式的用H方法,在選舉中更是屢見不鮮。
桃園縣選區的一名增額立委毫不諱言,為了掌握選票,國民黨在必要時,會和地方勢力及利益團體共同推舉人選。「黨性再強也沒有用,有鈔票和選票才最重要,」他說。
然而,和派系或是利益團體共同推舉人選,使得國民黨不僅受制於人,更易落人口實。這種「交換利益」,不免令人懷疑:為了達到目的,是否可以不擇手段?
另一名曾經參與前年年底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作業的候選人發現,某些連黨員意見反應與幹部評鑑都沒有通過的候選人,竟可以被提名,甚至當選,「沒有參加競賽都可以得到錦標」,他懷疑這樣的「遊戲規則」意義何在?
即使身居黨內重要職位,一名中央常委在談到國民黨的用人政策時,也不否認猶如「在大海裡撈魚,那一條最接近、最方便,就被撈上來了」。他解釋,國民黨有理想,也知道培養人才的重要,「理論上是不錯,實際上做起來有困難啊!」他說。
為了立即達到政治的效益,「揀現成的人才用」又成了另一種用人方式。國民黨籍增額國代王應傑指出,很多有抱負的優秀黨員,在有志難伸的痛苦下,乾脆轉移到反對陣營中,或志氣消沈,渾渾噩噩。
「國民黨缺乏養士的精神,」台大土木系副教授曹壽民感覺,國民黨對於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彷彿也漸漸失去了吸引力。中台醫專課外活動組主任孫嘉奇發現,愈來愈多的大學生不願意加入國民黨,確是一個警號。
新銳與老成的平衡
隨看社會環境變遷,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聲愈來愈高,社會上新生的制衡力量正日漸抬頭。
美吾髮公司總經理李成家以企業管理的理念建議國民黨,在用人上要建立「市場行銷」的觀念,「以前是一黨獨大,三流的人才也可以出來。以後競爭對手多,自己就得跑到第一線去挖掘第一流的人才。」
前日本首相吉田茂在退休前曾經說過,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替日本未來的政壇儲備了二十幾位首相人選。淡江大學歷史系講師王樾,深深體認到日本人對人才培育的考慮深遠而周密。「金字塔必須是由最底層建造起來的,」他說。
一個政黨的發展,必須有老成持重的人,才能深謀遠慮;但也必須具備有改革理想的新銳,才能開創新局。「這中間如何平衡,是國民黨未來面臨的挑戰,和繼續執政的必要條件。」三十二歲的台中市議員王蘊嶠,以從政黨員的身分說出了心中的期許。
邱創煥談國民黨如何用人
問:這次代理黨主席的產生,過程並不是十分順利,難免讓人產生疑問,國民黨似乎對於接班人選的儲備工作考慮並不周詳。你以一個從政的資深黨員觀察,國民黨是否遭遇到這方面的困擾?
答:並不是我們接任主席沒有制度。因為國民黨一直是執政黨,依照民主體制的慣例,執政黨的領導人同時也是政府的領導人,政府的總統人選既然確定,黨的主席人選自然也確定。
人才生生不息
據我所知,從一開始大家(指中常會)的意見就相當集中,認為李總統來做黨主席順理成章;意見並不分歧,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 問:但也有人認為,在國民黨的組織系統中並未設置副主席的職務,所以可能影響到接棒?
答:過去曾經有過副總裁,陳誠副總統過世後就沒有再繼續設立,也沒有人考慮這件事,可能是大家認為這應該不會成為問題。
蔣經國總統在世的時候,很多人曾經很擔心他的健康,也關心他的繼承問題。不過現在他雖然過世,大家擔心的繼承問題並沒有發生困難。
問:你個人認為,整個國民黨對於人才的培養以及如何接班,是不是很重視?
答:任何一個組織體成員的健全、幹部的培養以及新陳代謝問題的考慮,都相當重要。
中國國民黨從 國父建黨到現在,已經進入第九十四年。這九十四年當中,曾經出過不少人才。目前在黨裡面也有人才,將來在黨裡面年輕的一輩,我相信也有人才。國民黨的人才一直是生生不息,一代傳一代。
問:黨員在入黨後,如果有從政的理想和抱負,有什麼出路和管道可以達成目標?
答:並沒有一個制度化的方法。有的是從政了之後做黨務工作,有的是做了黨務工作之後再從政,有互轉的情況。但這並不表示,行政人員一定要從事黨務工作,或是從事黨務工作就一定可以轉入行政系統。現在行政人員有資格的規定,教授也有資格的規定,沒有具備資格不能任意轉用。
問:黨務工作也牽涉到選舉,在選舉中也需要拔擢人才,但有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從事選舉工作時,經常和地方派系和利益團體結合?
立委不能兼任公職
答:任何一個政黨都要和民意結合。政黨口袋裡不可能自己有票,票是選民的,因此政黨必須去瞭解選民的意向。選民希望的政策方向是怎麼樣,政黨就應該朝這個方向制定政策。這是任何一個民主政黨都免不了的事情。
我們當然也希望地方不要有派系,但有選舉就難免有派系,這幾乎是任何國家共通的現象。只是有的比較強烈,有的比較淡化。
問:國民黨一再強調要和民眾在一起,將來在用人時,是否也會拔擢一些具有民意基礎的黨員(如民意代表),由他們來擔任行政工作?
答:就目前的制度來講,現在就已經在這樣做。譬如簡又新、鄭水枝、高玉樹等都是。
不過,這也和政府的制度有關。譬如說美國採總統制,所以美國的部長很少由國會議員擔任。日本和英國是採取內閣制,所以日本的大臣多半是國會議員出身。我們是五院制,介於總統制和內閣制之間,有立法委員不得兼任公務員的限制,如果要讓他擔任公務員,就必須辭職。
問:國民黨未來「用人」的政策如何?
答:所謂的人才,應該是指一般受過相當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並且每一個行業發展各不一樣,三百六十行都有人才。這是個多元化的社會,國民黨也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人才就散布在整個社會裡,問題是能不能主動去發掘。
至於在黨的內部輪調和循序漸進的升遷管道,這個制度應建立起來,人才才能夠有計畫的培養,也是拔擢人才比較公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