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過的內容,石沉大海?比知識量更重要的,是知識鏈!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5-29

瀏覽數 27,8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
很多時候,我們花太多心力在做知識的軍備競賽。看誰閱讀得多、背得多,可是問問自己,你真的搞懂了嗎?能說明白嗎?能活用嗎?(本文摘自《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發現很多人,並不是不喜歡閱讀,而是覺得讀完,要麼忘掉,要麼用不上,索性不讀。其實,我過去就有這樣的問題,明明讀過去了,但知識就是石沉大海,還撈不上來。  

後來我才知道原因:多數人只做到「解構」知識,而沒有做到「結構」知識。以讀國文為例好了。大多學生怎麼讀國文?都是背注釋、記修辭、分段旨,頂多再把參考書的表格看一看。  

可是這些,都是人家幫你把文本解構的知識。你蒐集了好多知識拼圖,很滿足,卻沒想過,拼出來會是什麼樣子?  

我過去閱讀就是這樣,這本翻翻、那本看看,品品文字、笑笑段子,然後愈讀愈迷茫。看起來我讀了很多,但真要我說讀了什麼,我還真的說不上來。  

直到培祐找我一起辦讀書會。閱讀的過程,很快樂;當要整理成簡報時,很痛苦。為什麼呢?我這才發現,很多我當初閱讀時以為懂的那些道理,這時卻說不明白了。我趕緊回頭多讀幾遍,有些終於搞懂,但有些仍千頭萬緒。  

為了讀書會要分享,我開始試著簡化、詮釋、再連結。後來我發現,重要的不是追求「知識量」,而是追求「知識鏈」。把讀到的知識串接在一起,形成一個你能表述的系統。當這個系統能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時,那就是真正的智慧了。發現這個祕密時,我太興奮了,從此之後,只要我想學會什麼,我就選那領域的書來導讀。先透過「閱讀」,「解構」知識;再透過「說書」和「書評」,「結構」成知識鏈。最後知識鏈串起來,成為我新的思維系統。  

於是,我把這套方法,落實在教學上,要求孩子們針對每課畫出「結構圖」。這個結構圖的形式沒有硬性規定,但大致上可分為三種。

一、心智圖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把課文主題寫中間,從中延展不同的分支。  

心智圖的優點是具有強大的歸納力,但它也有限制─分支與分支間無法連結。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心智圖。取自unsplash

心智圖。取自unsplash

二、情境圖

情境圖目的是發揮創意,以課文情境出發,像是〈始得西山宴遊記〉,就可以用「旅程圖」來畫。  

也有些孩子會用聯想到的情境來玩,像是品豪用「大富翁圖」來呈現范進的中舉之路,這就是很有趣的情境結合。

三、概念圖  

概念圖著重知識結構間的連繫。把主題寫在最上方,然後逐步推導知識間的關係,運用箭頭進行連結。繪製起來較複雜,但從知識鏈的角度,較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和發現。

很多時候,我們花太多心力在做知識的軍備競賽。看誰閱讀得多、背得多,可是問問自己,你真的搞懂了嗎?能說明白嗎?能活用嗎?  

追求知識量的爽度很高,讓人產生好像懂很多的幻覺,卻不見得經得起考驗。就這樣老老實實,一課一課扎實筆記,一本一本踏實導讀。不貪多、不求快、不比較。當你的知識鏈多了,用力一拉,竟拉出一張知識網,細密緊實,彷彿連大海都能網得住。  

是的,那就是你出航捕魚的時候了。雖然比別人慢了點出發,但你會是最滿載而歸的漁夫。

本文節錄自:《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一書,歐陽立中著,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節錄自:《就怕平庸成為你人生的注解》一書,歐陽立中著,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